给人生刚开始的程序员的一份建议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作者 | Gergely Orosz

译者 | 王强

回顾十年之前,有一些事情,我希望当初刚入行当程序员的我就能明白,并尽早养成这些习惯。它们可以帮助我更快、更专注地成长。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给当年刚找到第一份程序员工作的我。

1每年花时间读两本关于软件工程的书

我每次花时间缓慢而认真地阅读别人推荐的软件工程书籍时,自身都会得到提升。所谓认真阅读,我的意思是要做笔记、与他人交谈、写写画画、动手尝试、回过头来重新阅读。

我希望我在成为开发人员的头几年就阅读与软件相关的书籍。 但我是在从业第 5 年左右才开始这样做的。诸如《C#深入》,《简洁代码》和《Javascript:The Good Parts》之类的书都帮助我提升了技术水平。我并不是在推荐具体的书名——不管怎么说,其中有些都已经过时了。我的建议是寻找比你现有知识更深入的书籍,可以是关于特定技术或关于软件工程实践的著作。

看这些书时我不会一目十行。实际上,我看得很慢。我通常每次坐下来只读一两章。看的时候,我会做笔记或把重点划出来;看完后,我会回顾并经常与他人讨论。我也开始写一些书评放在自己的个人博客。

主要是反思我学到的东西。过去几年,我养成了这些习惯。这些习惯帮助我以技术经理的身份迅速成长:它们对工程师来说也非常有益。想找推荐书单吗?这里是我已经看过的和正在看的 书籍清单。

为什么书籍要好过博文、视频或演讲?其实我认为书籍比其他加起来都要好。无论什么样的主题内容,与书籍相比,其他的格式都会流于表面。书籍里的知识更深入,而且组织良好。像本文这样的帖子,我只需要花费几个小时来写,但是我花费在 我写的这本关于软件工程师成长的书籍上 已经将近一年。我认为读书可以更缓慢但深入地消化知识。

不要太贪心:每六个月读完一本书已经很棒了。挑选一本好书,多花一些时间好好阅读。在读了一两本书之后,我还建议你阅读《如何读一本书:智能阅读的经典指南》一书,强烈推荐。

2精研你工作中主打的编程语言,学到底层

我刚开始时主要用 PHP,兼写一点初级 JavaScript。我在大学里学过 C 和 C ++,都不喜欢。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用的是 C#。我了解很多种语言,但是没有一种语言学得非常好。

两年后,我开始遇到一些麻烦,在调试 C#代码时不得不找高级开发人员帮忙。其中一个总是帮我调试程序的高级工程师,他似乎非常了解这种语言,他向我推荐了一本书《C#深度学习》让我去看。然后我看了。我一路学到线程、垃圾回收和泛型的工作方式,这些都是底层知识。我花了数不清的时间去了解协方差(covariance)、逆方差(contravariance)和其他艰深的主题。

精研我工作中主打的语言是我做出的最佳决定之一。 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这种研究只是无意为之的,并且还得靠那位高级工程师指点;但是,这些知识在工作中,以及面试其他工作时都成了一种优势。在我职业生涯的后期,我有意深入研究新的语言和框架。我是作为 C # 程序员加入 Skype 的,但是,我们需要改用 JavaScript 和 WinJS。因此,我又深入学习了 JS,并掌握了 WinJS,以至于我可以 在 Pluralsight 上开课。

你懂的语言越多,就越了解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当我转移到 iOS 时,我已经精通好几种语言。Swift 出现时,我简单关注并参与了语言讨论,并 建议添加读写反射这项能力 到 swift 的未来规划中。了解了该语言的特性后,就可以更容易地找出让我的团队 从 Objective-C 迁移到 Swift 的最佳策略。而且,你知道的语言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语言——并且在需要时更轻松地深入学习。

3多与他人结对编程

我觉得最近结对编程已经过时了。当年我们开始时,长期结对的极限编程、测试驱动开发和 mob 编程都很受欢迎。与人结对之后,我获得了职业生涯中一些最大的跃升。这些跃升比读书更重要。

我曾与一位开发人员有过一次难忘的结对编程经历。他对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进行了严格的代码审查。有一天我受够了代码审查工具上的评论,决定不再在上面答复,而是坐在这些评论者旁边,要求他们当面向我说明他们的评论。我最终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还告诉他们,我认为他们的评论不公平。他们注意到了这点,建议我每当有这种情况时就结对编程。然后我就去做了。这位开发人员对性能有所了解,我通过跟他结对编程,了解到了潜在的性能瓶颈的来龙去脉——然后我教给他们有关可维护性方面的知识作为回报。

与另一位工程师进行测试驱动开发经历,是我在结对编程中的另一个美好回忆。我们轮流编写代码和测试代码。我们做了两天,实现了系统中一个棘手的部分。那次经历实在令我大开眼界。我们在验证所有边界值的过程中,甚至反过来完全改变了实现方法。我们还与该开发商建立了牢固的纽带并持续了数月之久。

4编写单元测试用例,并在持续集成中运行

高级工程师们经常谈论单元测试的重要性。但是单元测试似乎太违反直觉了:为什么要花更多的时间编写看起来很简单的测试?这是我在某段时间里对单元测试的看法。

为了领略单元测试的价值,你需要拥有“啊哈!”时刻——当你编写的单元测试为你节省了一天的时间,那就是“啊哈!”时刻。在到达这一步之前,你需要脚踏实地,好好编写这些测试,并使它们在持续集成中运行。而且,你可能需要持续做上几个月,才会得到一个“啊哈!”时刻。

我有两个这样的时刻。第一个发生在我为一个小型在线赌场构建后端引擎(作为辅助项目)时。该 API 正在管理真金白银,我因为害怕犯错误,所以用单元测试覆盖了所有代码。该项目交付比我预想要晚——部分原因归咎于测试,它们耗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这样做是正确的。我在合同结束时将项目移交给了客户,两年后,他们告诉我,这些测试多次挽救了团队——如果不是因为测试失败,代码漏洞将会扩散到生产环境中。

我的另一个“啊哈”时刻是在 Web 上构建 Skype。我们在 web.skype.com 上给 Google Hangouts 创造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我们团队是一支强大的团队,拥有完整的单元覆盖范围和严格的集成测试。进入项目三个月后,工程师决定重构整个项目的结构。这是非常冒险的重构,我们所有人都投票反对这样做。

那位工程师指出,基于现有的测试覆盖率,这次重构应该是小菜一碟,只要测试通过,重构就没问题。我对此表示怀疑。但这正是测试用例的用处。经过为期一周的重构,他推动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一切都没有中断,当时没有,之后也没有。所有测试均通过。就在那刻,我意识到了一套强大的测试用例所能提供的安全保障,以及它能够让我们不害怕重构的事实。

5养成重构习惯并掌握重构工具

多年来,当我与团队合作时,我倾向于在代码库中进行尽可能小的更改。对于我自己的个人项目,我进行了大量的重构——但是我从来不在我不完全掌控的代码库上做这种事情。

然后,我在 Skype 遇到了一位工程师,他会不断进行小型或大型重构。他们都有道理,并且代码总是变得更好。而且他们从不搞乱事情。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当我与他们结对编程时,发现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的 IDE,并添加了用于重构的插件。提取方法、改变量名、提取成常量。.……他们只需要花一秒钟。

我意识到,我害怕重构,既错过了实践,又错过了能帮助我重构的工具。 于是当我开始养成每周重构一次的习惯时,我在这两个方面都提升了。这个习惯后来对我很有帮助——我多么希望自己在很多年前就开始这么做啊。

6学习良好的软件工程经验,这使我获益良多

在我刚开始做软件工程师的时候,我曾经被高级工程师唬到了。他们看出了我没看出来的错误,他们知道我不知道的答案。我当时以为他们比我更聪明,并且接受了这一切。

现在,我已经与许多著名的软件工程师紧密合作过,并担任了另外几位的导师,我发现没有那么唬人。最好的软件工程师会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知识,你可以去学;经验,你需要去实践。

找机会在不同的技术栈、不同的领域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里工作。 我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达到我认为的“高级”水平。我看到有些人加入了像 Uber 这种高成长性的公司,三四年就达到了。这中间的区别是什么?这些人从事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力求跟上周围其他人的步伐,并经常在中途更换团队,重新开始。他们自愿参与新项目,并在团队中率先尝试新技术。虽然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这样的人,但那是后来的事,不是在最初的几年中。

7把所学教给他人

学习某些东西,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们教给别人。我是很偶然发现这一点的。在 2010 年,我开始在.NET 和 Windows Phone 用户组中 做演示。我的演讲效果不佳,但是我仅在准备阶段就学到了很多东西。

现在,当我想学好东西时,就会报名参加了一次公开讨论。 加入 Uber 一年后,我提出做一个演讲,介绍在 2017 年 Uber 如何大规模推出后端更改。当时,我还不完全了解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在那之前,我主要从事移动开发,并管理一个移动团队。通过演讲,我别无选择,只能学习所有细节。我这样做的压力很大:大约有 100 个本地开发人员报名要来听我的演讲。

许多其他人也说这种方法很有效——Shawn“Swyx” Wang 是 #LearnInPublic approach 的杰出代表。他的成长故事远比我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改行后在四年里做到 Netlify 和 AWS 的高级工程师职位,并 撰写了一本 关于他学习经历的书。教别人你只会得到好处。你不仅可以通过教学来学到东西,而且还可以帮助和启发他人。

而且我认识的所有经验丰富的模范开发人员,都是合格的老师和导师。越早开始回馈和教导,就会越自然而然地成为这样的开发人员。
编辑:hfy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