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美国和欧洲的半导体制造商,全部停止向中国汽车厂家提供芯片。在消耗完现有的存量后,中国汽车进入大面积停产状态。
中国自主品牌98%以上的车载半导体来自于欧美供应商,在货源受限的情况下,进入无限期停产状态。部分自主品牌不得不修改车载半导体的标准,改用1990-2000年代的淘汰产品。
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被迫进行调整,特别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做出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彻底退出全球的最大汽车市场;一种方案是把中国的业务和全球的业务进行分拆,使中国业务更加独立于全球业务,采取双系统的做法。
负责向中国及全球各大整车制造提供集成半导体总成的前十大供应商:恩智浦、瑞萨电子、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博世、德州仪器、安森美、罗姆半导体、东芝、亚德诺,掌控了全球车载半导体市场的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TOP40的半导体生产商,掌控了车载半导体95%以上的市场份额。
迫于现实的压力,这些欧美车载半导体主要供应商选择了与美国站在一起。虽然中国在车载半导体的IC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设备制造、原材料等各个领域都有所突破,但在一定时间内,还必须依赖这些巨头。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说:
风暴即将来临
2021年1月14日,中国欧盟商会在《脱钩:全球化何去何从》的报告中,从政治、金融、供应链、研发、数据和标准等九个领域评估世界两大经济体脱钩的影响。
120家受访的企业中,多数人认为政治、金融和贸易层面的脱钩风险相对可控,但科技领域的脱钩,将使得欧洲企业特别是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们得为最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有可能被迫对国际业务进行成本高昂的分离
受疫情的影响,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车载半导体短缺带来的影响,从美国到德国,从中国到日本,从巴黎到曼谷,因芯片供应不足而带来的停产,已经演变成全球危机。
自2018年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后,欧美日韩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产业链调整已经开始。现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极限压力状态不断升级,丝毫看不到缓解的曙光,这更让芯片在汽车领域变得敏感:
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尝到了关键零部件中断的滋味。半导体短缺,会立刻造成中国某地生产工厂停产。要恢复到正常水平,通常需要9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最坏的局面出现时,欧洲企业特别是欧洲汽车制造商以及欧洲的车载半导体供应商将不得不做出选择,异常严重并具有巨大破坏性的后果随时可能出现。
欧盟的这份报告,与其说是预警方案,不如说是一次压力测试。
中国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规划接近60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而以纳米计算的芯片正决定着一切。
编辑:hfy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