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听说”XX云“已经不行了,今年都没听到他们家声音。”
在围绕物联网平台聚集起来的圈子里,大家闲聊起来时,偶尔能听到这样的话语。但这不是仅一家的情况,而是一个群体都在面临的考验。
早在之前,就有业界专家提出2018年全球物联网平台死掉了三分之一的惊人数据,意在说明物联网平台集中度在提升,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从2019、2020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厂商都在基于云发力IoT平台,推出各类行业解决方案,可想而知又将挤压中小平台企业的生存空间。
再加上今年又遇上这场突发的疫情,订单减少、业绩下滑,控制不好现金流的企业甚至连消失都是悄无声息。
我们无意制造某种焦虑,只是当挑战摆在广大中小平台企业的面前,找到解决办法必须是紧迫且必要的。
各方的考虑与担忧
1)物联网市场太分散,业绩难以成规模
当公司开始进入IoT时,就会发现这里的市场实在太过分散,单一项目需要的硬件、软件都不算多,比如一个项目只部署几千个终端,但是换个场景的项目又会有别的需求,业绩增长速度不如预期。
此时,初创公司辛辛苦苦做项目或许可以生活,但对于大公司来说,由物联网直接带来的营收可能远远不够。
举个例子,2016年博通以5.5亿美元卖出旗下IoT事业部门,将其“使用Wi-Fi、蓝牙、以及Zigbee技术的IoT产品线与相关知识产权,以及其WICED品牌与研发体系”打包卖给赛普拉斯。当时,博通的物联网事业单位全球约有430位员工,过去12个月创造了1.89亿美元的营收,虽然数据看起来不错,但其中有不少是依附其他产品线产生的,并非IoT事业部门独立销售的成绩。
包括近期英伟达对Arm的收购,看中的是Arm的IP业务,IoT事业部包括IoT平台和Treasure Data则被重组剥离到了软银成立的新实体,不在英伟达的考虑中。
可见,物联网确实还没到收割期,甚至不少大型企业正在怀疑其为集团营收带来贡献的能力。
2)以巨头为中心,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早期2014、2015年,物联网平台企业多以初创公司为主,玩家众多,拼的多是技术路线和获取融资的能力。
但到2018年以后,巨头公司的进入丰富了行业应用,并开始蚕食平台市场。尤其是拥有云计算品牌背书的物联网平台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与依赖,尽管它们的物联网平台常常会与自家云服务进行绑定。还有另外一批成立较早的平台初创企业,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已经在细分行业中拥有知名度和话语权。
此时,还有大部分架构较为简单、没有形成行业壁垒的物联网平台,并没有能力招架这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虽然残酷,但它们的确会成为第一批被洗牌的对象。
3)外部环境变化,赚钱难度加大
遇上疫情,国内外很多项目都难以开展,像是一些在海外做消费类IoT平台的企业,订单量下滑已经在所难免。
另外,物联网平台门槛极低,初创团队做出简单的连接管理与设备管理平台并不难,技术同质化显现,为了争取更大的用户规模,价格战又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平台很难迅速赚到钱。
4)平台本身存在的不足
在平常与企业的接触中笔者了解到,虽然很多公司都已经利用IoT平台进行产品的包装升级,但在实际业务层面,有时客户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而非高附加值的平台方案。
发生这种情况时,不妨也可以从平台的现有能力上进行分析:比如说平台在设备接入协议上的储备、平台进行系统整合的能力、平台的标准化建设程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平台部署的成本和周期,最后影响到客户是否进行采纳的决策。
中小平台的出路
在物联网平台市场,通用型物联网平台不会剩下太多,可以预见将由市面上常见的云服务商占据。他们不仅提供典型的设备接入与设备管理服务,实际上还将为物联网开发者提供快速开发、部署、管理应用的能力,减少重复造轮子的低效性,这是物联网平台最核心的价值。或者说还有类似PTC的ThingWorx、研华的WISE-PaaS也向合作伙伴提供基于PaaS平台进行应用与服务开发的能力,属于细分领域的一类玩家。
但无论如何,物联网平台在近几年内走向集中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笔者认为,相较于钻进时不时出现的应用热点分散资源和研发力量,最能实现中小平台长久发展的战略,依然是深耕细分产业,钻研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这其中所指的,是厂商可以从功能简单的物联平台,发展到数据运营、SaaS服务以及生态链建设,通过做一些高附加值的事,搭建起防御完备的“护城河”。
在这样的条件下,被巨头收购是一种选择,与巨头分庭抗礼并携手合作也是一种选择。
当然这样做的难点是,细分领域的选择也是一门学问,得找对时间点进入行业,这对物联网平台决策者也是一项考验。
责编AJX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