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3D视觉产业链的企业,在“新基建”风口上将获得怎样的发展机遇?

描述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官方明确“新基建”七大板块: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中央定调“新基建”,发展备受瞩目。作为3D视觉产业链的企业,在“新基建”风口上将获得怎样的发展机遇?又该如何抓住这个机会?9月24日,由麦姆斯咨询主办的『第三十届“微言大义”研讨会:3D视觉技术与应用』,知微传感市场总监何伟先生分享了知微传感对此的理解。

知微传感市场总监何伟先生发表题为《知微传感3D相机助力“新基建”》的演讲


“数据”在二十一世纪的意义

何伟先生开场与观众探讨了“新基建”大背景下二十一世纪最具价值事物的理解,那就是:数据!要获得高精度的数据,需要借助3D传感器。“新基建”七大板块中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都涉及了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工业机器人要像人一样作业,则需要赋予类似人眼功能的机器视觉,才能像人类一样感知空间关系。知微传感的3D相机则是能够精准获取空间关系的传感器。基于自主研发的“小”振镜——MEMS微振镜,知微传感已经发布了动态结构光相机和ToF激光雷达。何伟先生介绍:“在技术上,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实现MEMS微振镜批量落地的企业。我们也完成了6英寸和8英寸MEMS生产线代工导入,完成了MEMS微振镜及其模组的可靠性、寿命和环境适应性验证,具备量产条件。”知微传感虽然成立不到四年,但已经突破了3D相机核心芯片技术壁垒,掌握了从芯片、模组、产品到应用的全套核心技术。
 

新基建

知微传感已掌握从芯片、模组、产品到应用的全套核心技术


知微传感采用动态结构光方案(基于MEMS微振镜的可调光栅),将一束激光发射到MEMS微振镜形成可编码的光栅条纹,再经过算法解算,最终实现三维重建。与大家熟悉的苹果手机Face ID所采用的静态结构光方案(散斑)不同,动态结构光方案保障目标物体的每个位置都会有光经过,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精度的数据信息。

不同3D视觉方案的点云效果:动态结构光 vs. 静态结构光 vs. ToF


高精度3D人脸识别方案 vs. 2D识别结合低精度3D防伪方案

何伟先生向在场观众展示了一张表格,对比了高精度3D人脸识别方案与2D识别结合低精度3D防伪方案的主要差异,并分析了高精度3D人脸识别在当前“新基建”形势下的重要意义:

(1)视频监控动态人脸识别能力:2D+活体检测人脸在面部有遮挡,亦或是只拍到侧脸的情况识别率比较低,高精度3D人脸识别依托于高精度的全脸数据,可以实现对侧向人脸的对比,安全性不受姿态的影响。

(2)识别仿冒或欺骗能力:高精度3D人脸识别能识别所有的6型仿冒。用户不再担心会被硅胶面具或者普通的3D模型所攻破,照片以及视频更是不在话下。

(3)面部大范围遮挡或污渍时的识别能力:典型案例则是对戴口罩的人脸识别,目前2D+活体识别因为口罩遮挡导致识别率非常有限,而3D人脸识别可以获取人脸上万个特征位置数据,即使遮挡面积达70%,仍有上千的特征数据,也能极大地提升安全性和便利性。还有目前2D(2D+)活体人脸识别,对黑人的识别不太友好(据有关报道黑人的错误识别率比白人高出5到10倍),如何解决这类人群脸识别安全性问题?3D人脸识别直接用3D数据进行人脸比对,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如在煤矿行业,工人从矿井出来之后已经无法通过人脸来辨识,3D人脸识别则很好地解决了这种场景面临的困扰。此外,知微传感所提供的高精度3D相机也助力客户出海扩张,为非洲等区域客户提供更安全可靠的服务。


(4)超大群体识别正确率:用户持身份证,再通过人脸与设备进行一一比对,这是一比一的比对方式。但如果直接刷脸,能否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呢?知微传感的客户提供了3D人脸识别方案,可以在1万人的群体中实现98%以上的人脸识别正确率,15万人群中实现95.5%的正确率。未来,我们出行无需携带身份证——靠脸走遍天下。

新基建

主要差异:高精度3D人脸识别 vs. 2D识别结合低精度三维防伪


3D相机在“新基建”:小模组,大作为

最后,何伟先生分享了知微传感3D相机在工业应用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例,如对无需导入模型的曲面打标以及激光清洗、设备表面打磨、产品检验、堆垛/拆垛、无序分拣、路径引导、物体建模/测量、医疗定位等。

新基建

知微传感的3D相机系列


“工业领域对3D视觉的需求非常明确,主要是配合机械臂进行作业”。针对该场景,知微传感提供了几款3D相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亚毫米级精度,片上计算(无需占用客户的计算资源),采用激光光源(不依赖外界环境光)、支持POE供电(用户部署更方便),支持多平台开发。何伟先生谈到“基于MEMS动态结构光的3D视觉解决方案,最大特点就是景深大(~3米),可提供更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快照式方案的尺寸较小,最轻的相机重量只有320克,便于集成在机械臂末端,给机械臂柔性作业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点云密度在行业内也处于领先水平(130万点),有利于系统集成商对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实现物体分割”。

责任编辑:l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