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实行新三年行动,构建“一图一网”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在全国率先基本消灭地质灾害隐患点后,浙江又将率先开启地质灾害全面风险防控。近日,我省出台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去年底收官的我省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共减少隐患点5665处、消除重大隐患点1454处、减少受威胁人数13万人。如今,“整体智治”新三年行动在哪些方面有“升级”?又如何带给群众更强的安全感?记者采访了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

从防范单一灾害转向防“灾害链”

“新三年行动,要构建‘一图一网、一单一码,科学防控、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新机制,构建分区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新体系,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除险安居”相比,“整体智治”三年行动要实现3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地质灾害的防治,从单部门应对单一灾种向多部门联动应对灾害链转变。”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什么是“灾害链”?多种灾害如多米诺骨牌般产生连锁反应,就是其典型特征。

“山洪、河水上涨不属于地质灾害,但事实上,灾害链不可能分割,防治也不能分开。我们复盘以往案例,得出的思考是:仅靠自然资源‘单部门’应对地质灾害是防治的短板。”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强调,地质灾害防治涉及自然资源、水利、气象、交通、建设等多部门,所以,新的三年行动,要转向“多部门联动应对灾害链”。

《方案》提出开展多灾种风险评价调查、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网、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工程等,要求到2022年底前,建成省市县地质灾害风险预报一体化平台。这些方面,都需要加大多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力度,同时再造灾害防治流程。

从人防为主转向“人防+智防”

第二个转变,是从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并重转变。

“以前地质灾害防治,大量依靠群测群防员。在新的三年行动里,人的作用依然重要,要形成1万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和防灾管理员队伍。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也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该负责人说。

今年汛期,临安等地已经率先用上了“风险码”,手机一扫警示牌上的二维码,所在区域的地质灾害动态风险就一目了然。今年4月15日,全国第一个数字化地质灾害动态风险管控平台“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风险防控平台”上线,布下了地质灾害预警的“天网”。成本只需数千元的物联网风险滑坡“黑匣子”,正被大规模部署在高风险区域,形成万山互联的“地网”,一旦山体发生位移,防控平台能立即收到“黑匣子”发出的警报……目前,我省已经有专业监测点427个,2500套专业仪器在运行,山区雨量自动监测站超过6000处。到2022年底前,我省的目标是累计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600个,新增山区雨量自动监测站1000处。

“智治”强调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以地质灾害“风险码”为主线,构建集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动态科学管理。

从隐患点治理转向风险防控

第三个转变,是从隐患点治理转向风险防控。从点到面,已经成为浙江地质灾害治理的新目标。

2017年开始的“除险安居”三年行动,突出解决的是已发现的隐患点。据介绍,未来,对新发现的隐患点,我省将按照“即查即治”的要求消除隐患。到2022年底前,完成600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然而,隐患点动态又隐蔽,不少地质灾害并不发生在已查明的隐患点,这就给地质灾害的防范出了一道难题。“如果说隐患点治理是治病,现在进行的风险防控,就是中医讲的‘上医治未病’,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该负责人介绍,到2022年底前,浙江将建成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风险码”管理信息系统、建成省市县三级统一的地质灾害风险综合管理平台,“全天候、全区域、全方位、全过程管控地质灾害风险”。

该负责人表示,到2022年,我省要初步建成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全国示范、防治水平区域领先、数字化管理率先跨越的地质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省份,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浙江经验和浙江样板。
       责任编辑:pj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