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在第六届全球超宽带高峰论坛(UBBF2020)期间举行的“第五期IPv6+产业论坛”上,谈及G-SRv6技术产业推动进展,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表示:G-SRv6技术基本成熟,已完成多厂家互通性验证。
用段晓东的话说,中国移动在推动IPv6发展上可谓十八年磨一剑,十余年来,中国移动推动实现了IPv6与移动通信同步发展--2003年中国移动开始预研和实践IPv6,先后经历了技术研究(2003-2009年)、产业推动(2010-2013年)、现网突破(2014-2016年)、规模商用(2017至今)几个阶段,通过“3G起步,4G同步,5G内生”推动实现了IPv6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双栈LTE网络和全球最大规模IPv6单栈VoLTE网络,打造了端到端的IPv6网络基础能力:用户与终端方面,LTE网络的IPv6用户达7.02亿、活跃连接6.96亿、增长35%,固定网络的IPv6用户达到1.14亿用户、活跃连接0.98亿、增长17%;网络方面,承载网9K+节点(100%)支持IPv6,支撑系统网管与安全(100%)支持IPv6,核心网5K+设备(100%)支持IPv6,互联互通1.9T国内出口(100%)支持IPv6;应用基础设施方面,210个IDC(100%)支持IPv6,1162个CDN节点(100%)支持IPv6,57个移动云产品(100%)支持IPv6,12个移动云资源池(86%)支持IPv6;自营网站方面,二、三级链接IPv6浓度分别为96.41%、97.92%,自营APP的IPv6浓度86.19%。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在G-SRv6、IPv6组播方案、IOAM等方面正在进行密集攻关和试验试点。以G-SRv6为例,基于IPv6基础技术融合SR (Segment Routing)实现的SRv6支持网络协议简化、能力开放和可编程,从而灵活满足5G、云网协同和泛在连接等新兴业务的需求。SRv6代表了基于IPv6技术为基础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将成为新一代承载网的核心技术。现有SRv6虽然具备上述诸多优点,但是缺点同样明显,SRv6采用了128bit作为其标签,当标签层数增多时,报文头开销过大,导致运营商应用的主要场景,如多跳严格路径TE、SFC等,难以部署SRv6。
为了解决原生SRv6包头过长导致的承载效率低、芯片实现难、现网升级难等问题,中国移动认为原生SRv6在传输效率和栈深处理上的限制需引入头压缩技术。为此,中国移动牵头并联合华为、思科、中兴、博通、新华三等合作伙伴,创新提出G-SRv6,并在IETF推动标准G-SRv6采用压缩冗余前缀、二维指针定位、G-SID拼接、多种SID混编等创新技术,在支持现有SRv6所有特性前提下,能将包头开销压缩4倍,解决了现有SRv6承载效率低、硬件要求高、存量网络无法升级等技术难题,为SRv6规模商用扫清了障碍。近期,中国移动研究院还携手业界合作伙伴联合发布《中国移动G-SRv6技术白皮书》。
据段晓东介绍:G-SRv6技术基本成熟,已完成多厂家互通性验证。为了推动G-SRv6技术完善和产业支持,中国移动组织多轮多厂家互联互通测试,有效的拉动了产业链完善,目前华为、中兴通讯、新华三、锐捷、博通、英特尔、盛科、思博伦等国内外设备制造商、芯片厂商、测试仪表商已经完成转发面的互联互通测试,标志着G-SRv6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已经得到验证。
“经过多年发展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移动以LTE、VoLTE和应用三大抓手,突破IPv6端到端部署难题,实现了IPv6的广泛部署和应用,当前IPv6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段晓东认为:随着5G、6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出现,IP技术还在持续演进。近期,中国移动积极推进SRv6实践,牵头完成了G-SRv6头压缩创新方案,扫清SRv6部署障碍;中远期,全面布局空天地一体、确定性网络、算力网络等超前网络技术研究,为6G技术发展奠定基础;未来,中国移动愿与业界同仁一起,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共同推动IP网络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pj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