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20001x影响接续时长的因素浅析

CDMA技术

0人已加入

描述

本文主要描述了CDMA20001x系统开销消息发送频率、多Probe接入、EarlyPaging、参数MAXSCI、业务协商等因数与手机接续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缩短手机接续时间、提高系统性能提出了解决算法。

  目前,CDMA20001x系统已被广泛应用,联通新时空用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CDMA系统普遍存在手机接续时间长的问题。接续时间长不仅严重影响CDMA用户的感受,而且手机接续时间过长增加了在接入过程中空闲切换、服务导频信号快衰落等情况发生的概率,从而增加了接入失败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的接通率。

  一、系统开销消息发送频率和接续时长的关系

  手机每次建立通话前都有一个系统更新过程(图1中设置点1、15所示),在该过程中MS将连续监听寻呼信道上有关的开销消息,判断其保存的CONFIG_MESSAGE_SEQ与开销消息中的CONFIG_MESSAGE_SEQ是否一致,ACC_MESSAGE_SEQ和AccessParameterMessage中包含的ACC_MESSAGE_SEQ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手机根据AccessParameter Message和其他包含CONFIG_MESSAGE_SEQ的开销消息刷新自己保存的相应接入参数。只有当手机的CONFIG_MESSAGE_SEQ和ACC_MESSAGE_SEQ与系统保持一致时,手机才会转入发送Origination或Page Response状态。CDMA呼叫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本地CDMA用户话音呼叫流程图

  根据前面的描述,手机在开始真正的接入之前一定要收到一次AccessParameterMessage和一个包含CONFIG_MESSAGE_SEQ的开销消息。如果手机能够较快地收到,则会缩短手机呼叫建立的时间。此时可以考虑将那些相对重要的开销消息重复发送,增加发送频率,如AccessParameter Message,这将有效减小手机系统更新时间,从而减小整体接续时长。

  二、多Probe接入与接续时长的关系

  手机在接入过程中,由于接入信道和时隙的选择都是随机的,且MS之间也各不相关,可能就会有多个移动台在同一接入信道上的同一时隙发送接入信道消息。只有当两个MS的接入信道消息到达基站的时间超过了1Pnchip,基站才能将二者区分开来,如果接入信道消息到达时间差过小,基站将区分不出两者,就会产生接入信道的碰撞。由于小区半径很小,当存在多径的情况下,碰撞就更容易发生。接入碰撞和系统没有按时响应都会引起MS的Probe重发,增加呼叫建立的时间。所以Probe的发送间隔以及Probe帧的大小都会影响接续时长。

  对接入探针序列长度和下发间隔的优化也是优化接续时长的重要手段。要优化接入探针序列长度和下发间隔就需要对如下参数进行适当的设置。

  表1 相关接入参数设置

  三、EarlyPaging与接续时长的关系

  CDMA系统传统的呼叫信令流程如图1所示,先由主叫侧完成空口、A口链路的建立、分配、检测,然后再等待被叫侧空口、A口链路的建立、分配、检测。EarlyPaging的过程是主被叫同时进行链路的建立和分配,这样一来就节省了接入时间。建议EarlyPaging的呼叫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Early Paging的呼叫流程图

  四、参数MAXSCI、SCI与接续时长的关系

  如果寻呼信道手机内部设置的参数SCI=0,则它将每隔1.28秒监听一下寻呼信道并接受系统信息,如SCI=1时,则每隔2.56秒频次来监听寻呼信道。基站系统上有一个参数MAXSCI,在手机登陆网络时,系统将通过消息systemparameter发送给手机,让其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最小的。同样手机在登陆时通过登记消息register发送给基站系统,该消息内包含原SCI设置值,基站在进行比较后,选择两者中的最小值。

  如果把基站系统上的参数MAXSCI放置在最小的周期上,也就是每隔1.28秒监听一下寻呼信道,这样就减小了基站系统Paging被叫MS的时长,从而减少了整体接续时间。

  五、总结

  影响接续时长的因数很多,本文从呼叫处理的角度出发,对导致CDMA20001X系统现网接续时间较长的原因做了简单的分析阐述。当然,其它一些情况也会影响到移动台的接入时长。

  1.MS厂家对移动台内部ServiceOption的设置(RC1、RC2、RC3)不当,也会引起移动台和系统因为业务协商的关系多出一些信令从而增加接续时长。

  2.被叫移动台在进行空闲切换的时候,基站系统不能够Paging到移动台,这种情况在多导频污染的区域比较常见,这样的无线环境对接续时长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