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移动发挥优势 持续赋能5G+车联网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随着多项支持政策密集推出,国家战略规划成为车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车联网产业借着“政策东风”在各类应用场景中加速布局。有数据显示,到2021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150亿元。

车联网同时也是业界公认的5G典型行业应用之一,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车联网提供了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无线通信保障和高性能的计算能力。

中国信科旗下大唐移动作为车联网技术标准的主要贡献者,一直引领国内车联网产业发展。大唐移动战略市场部总经理廖镭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作为中国信科集团旗下无线移动通信产业的核心主导企业,大唐移动在5G标准制定初期就将车联网作为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之一。在车联网领域,大唐移动拥有自研路侧融合网关/车载融合网关、边缘计算平台、安全认证CA平台等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车联网在中国的加速发展。

车联网产业处于关键时期

2019 年 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在商用后的一年里,我国5G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了60万座,全球占比超过50%,预计到年底将建设开通80万站。用户方面,5G用户增速迅猛,截止到8月份,我国5G连接数超过了1.5亿。

与此同时,业界也正在加快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车联网作为5G最大规模的单体行业应用备受关注,地方积极开展5G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芯片模组、终端、平台、应用等关键环节均取得突破。

廖镭鸣表示,国内车联网前景一片大好,未来一定会走向辉煌,不仅在国内取得成功,在全球也有望取得领先优势。相关企业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价值,形成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良好格局。

目前,车联网产业正处于关键的导入时期,我国基于国情确定了智能化与网联化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充分依托4G/5G等网络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这与大唐移动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作为国内最早关注车联网的企业之一,大唐移动在早期就找准了定位,确定了目标。廖镭鸣称,大唐移动早在2013年就率先提出LTE-V2X车联网概念及关键技术,并在业界提出车内、车际、车云“三网融合”的5G+车联网解决方案,实现5G、C-V2X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支持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配,保障通信的安全可靠。同时,大唐移动还有丰富的面向5G的产品组合,包括宏站、微站、数字化室分等业界全部5G无线产品。

“面向未来,大唐移动将一如既往的坚持核心竞争力,坚决秉承信息通信使能的角色,促进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廖镭鸣表示。

发挥优势 持续赋能5G+车联网

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仍然需要产业界各方付出更多努力,共同推动我国5G与车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带动和影响形成全球广泛认同。

在廖镭鸣看来,车联网产品的可靠性、接口标准化、应用价值探索这些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我国车联网发展的阻碍。

除此之外,作为早期就投身我国车联网建设中的企业,大唐移动还认为,跨行业之间的协同仍然需要加强。“由于车联网产业的跨行业、跨领域属性突出,如何解决汽车、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和交通管理的跨界融合问题一直是国内外面临的共同挑战。”

“站在大唐移动的角度来说,现阶段更多的聚焦于产品和应用,在车联网生态中大家各司其职,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才能突破重重阻碍,推动产业向前发展。” 廖镭鸣表示。

据介绍,大唐移动可提供业界领先的车联网自研终端、边缘计算MEC平台、安全认证CA平台等全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大唐移动将车联网应用到城市公共交通领域,采用5G/C-V2X、融合感知、群体智能和高精度定位等领先技术,打造城市新型智慧公交车路协同系统,有效提高了公交车辆行驶安全,提升了城市交通通行效率,实现了节能环保,从而切实帮助公交集团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安全、效率和环保等问题。

对于车联网产业,安全至关重要。廖镭鸣强调:“没有安全,车联网产业无法行而致远。”大唐移动牵头了国内车联网安全方向的行业标准制定,并积极参与国际5GAA和3GPP中车联网安全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在10月27日启动的“新四跨”活动中,大唐移动率先完成安全认证CA系统的部署验证,并与多个子CA厂家、终端设备厂家进行了互联互通验证,保障了“新四跨”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聚焦技术和产品的同时,大唐移动更关注产业合作。廖镭鸣表示,希望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构建更为完整和完善的5G+车联网生态体系,推动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据悉,目前大唐移动已经与中国交建、多地公交集团等交通行业用户,与厦门金龙、宇通客车、东风商用车、开沃客车等知名车企,与雷达、地图等系统服务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城市智慧公交、智慧高速车路协同业务发展。
       责任编辑:pj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