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华米科技(NYSE:HMI)的共同研究成果:《可穿戴设备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对I-III期乳腺癌术后患者身体成分影响》,在Frontiers in Oncology发表。该研究依托智能可穿戴技术和健康云服务,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有效帮助患者控制体重、改善身体成分、降低体脂,从而改善预后,降低了疾病复发、转移和死亡的风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的乳腺癌患者数量超过200万例。得益于乳腺癌早筛技术和近年来治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的患者生存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中国女性乳腺癌五年生存率已达到83.2%,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更是超过90%。
生存率的提高使得未来人们对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不仅关注于活得更长,更关注于活得更好。既往研究表明,体重过重,尤其是肥胖的乳腺癌患者,死亡风险更高,体质指数(BMI)每增加5kg/m2,死亡风险会增加17%。
本研究选取了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乳腺癌I-III期患者术后患者。对其饮食状况、身体成分和生活质量进行基线调查后发现,尽管有65%的患者BMI在正常范围,但有71.68%的患者体脂率超过30%,并且有41.59%的患者骨骼肌质量较低。
研究通过让受试者佩戴搭载健康云服务的智能手环,结合线上、线下同步的饮食和运动指导等手段,来进行综合干预。结果发现,在干预实施3个月后,受试者身体成分发生了可观的改变:体重、BMI、脂肪质量、体脂率、基础代谢率和内脏脂肪面积均有显著下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内脏脂肪面积,平均值由基线研究时的91.01cm2下降至84.15cm2。这些指标的显著下降,均显示了患者身体成分与局部微环境的改善,而这些改善可以降低未来这些患者疾病复发、转移和死亡的风险。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表示,随着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癌症患者全程康复的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增长,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对康复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管理,将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用于乳腺癌,也可用于其他癌症,诸如结直肠癌、前列腺癌、早癌肺癌等,这些癌症多可长期生存,其预后又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论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
据了解,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干预研究近几年才逐渐兴起。参与研究的华米工作人员表示,传统的运动干预一般采用电话或者面试下的运动干预,且运动强度一般较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而选择基于可穿戴设备和健康云服务的综合干预方式,能极大的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有效地覆盖更多患者。
研究团队还表示,未来将继续就生活方式干预、患者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与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等开展全国多中心的干预研究。
责任编辑:PSY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