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伴随群众对“大健康”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同时,智慧医疗、移动医疗、智能穿戴设备等医疗新模式开始投入实际应用也对医疗电子这一领域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许多头部厂商早已嗅到商机。手机产业链中,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终端品牌数年前就已经开始投入医疗领域。在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大巨头也都斥巨资进行布局。
不过就集微网近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真正深入这一领域的零部件供应链厂商数量却并不算多。
高端需求潜在却“无人问津”
如文章开头提到,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2019-2023),整个医疗器械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1%,2023年,我国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0767亿元。
提早布局的行业巨头们,甚至已经开始收割丰厚的产业红利。
据悉,华为联合业界合作伙伴,共同提供区域卫生信息化、智慧医院、医疗大数据、远程医疗等全联接医疗解决方案;早在2015年,华为服务的国内三甲医院就超过400家,全球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更是超过3000家。在小米生态链中也能够看到,该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普遍以智能硬件为主,覆盖范围包括可穿戴设备、家用医疗设备、运动健康、养老康复、个人健康管理、睡眠健康等多个细分领域。
显然这一领域不仅不是没有需求,反而需求量正在以十分可观的速度增长,但前景这般广阔的蓝海市场,为何无法吸引更多优质的供应商投入其中?
产业链人士对集微网指出:“大家都明白医疗电子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却也知道这个领域并不是一般企业想进就进的。参与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医疗电子市场,前期需要非常大规模的资金和研发投入,光是这一条要求就已经阻断了很多企业入场的可能。”
一家国内一线零部件厂商向集微网透露:“近两年,国际上掌握了顶尖生物医疗检验技术的外资厂商的确有在我国寻找合作伙伴,希望在中国这个增长空间极大的市场,建立起自己的供应商资源。然而与这些企业合作,基本上都只有‘他们吃肉,我们喝汤’,产品中绝大部分的利润都属于它们,短期内我们也看不到这样的合作能够带来多少盈利。”
虽然无法深入市场,但也有部分寻求业务转型的供应商,透过可穿戴、便携式等功能较为简单的设备为突破口,陆续进入在医疗电子领域。
低端市场乱象丛生
众所周知,近几年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集中化的现象愈发明显,不论是订单需求还是供应链资源,都进一步向大厂靠拢。一批又一批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踏上转型之路。加之产业环境愈发复杂多变,对于以“生存”为前提的这些厂商,比起做什么样的产品来说,拿到订单才是当务之急。
在大健康概念所覆盖的产品领域中,所涉及到的产品种类繁多,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渗透率最高的还是以一些简单功能的产品或是可穿戴设备为主。
根据透明市场研究公司(TMR)的报告显示,到2026年,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290亿美元,未来七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有望超过17%。另外在便携医疗电子设备中,预计家庭诊断市场将占50%左右,在剩下的50%中,影像产品占25%,其他诊断或治疗电子产品占25%。这也意味着,这几类产品或许会成为大多产业链厂商转型的首选。
有行业人士指出:“总体来看这个行业门槛不算高,许多低门槛的产品大家一窝蜂都在做,包括今年需求增长最快的额温枪,或是脉搏心律血压器、非侵入式的血糖血脂机等等。做的人多,意味着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参差不齐,真正从这些产品上实现盈利的企业只有很小一部分。现阶段,真正触及到如超声诊断、磁共振成像装置、CT机等专业医疗设备的厂商并不多见。”
“除了在低端市场杀价格外,还有一些企业打着‘医疗电子、智慧医疗’的名义进行募资,但如刚才提到,这类产品还需进行大量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即使募集到了资金,做出来产品是真是假也是有待商榷的。”上述行业人士谈到。
随着人工智能、5G等技术更加成熟,医疗市场的发展也将会达到另一个高度,当风口来临,势必将会有更多企业想要从中获利。眼下可穿戴、便携式设备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创新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挑战;而对于中高端市场的企业来说,如何加快创新过程,提高质量并确保法规遵从性,同时要应对法规框架的日益复杂等问题都是这些厂商需要面对的难题。
责任编辑:tzh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