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龙9 5950X、锐龙7 5800X全面深入测试详情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2016年,有两位美国人分别扛起了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大旗,开始了自己的征程。虽然两者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前路同样的艰辛坎坷。

当川建国的前途尚不明朗之际,苏妈则成功发布了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成为AMD完成逆袭Intel的会心一击,

锐龙5000系列到底会为曾经沉寂的CPU市场带来了什么?今天就带来AMD锐龙95950X、锐龙7 5800X测试报告。

CPU与主板平台规格:

整体架构上,AMD锐龙5000系列从Zen2升级到了Zen3。最核心的变化是每个CCD模块上的规格从4+4变成了单8,三级缓存也从两边各拿一半变成了大家一起用同一个,变相容量翻倍,通信延迟也消除了。

用大白话说就是,以前8个人的宿舍有两个小圈子,所以各自建了微信群,大家要一起沟通还要另外再建一个沟通群,两边各出代表来沟通。现在是则八个人直接放在了一个微信群,有事情直接面对面交流,自然就带来了效率上的提升。

让我们来看一下AMD5000系列CPU的规格变化。

-整体核心规格没有变化,依然是16、12、8、6的排列方式。

-针脚依然是AM4,官方建议搭配的依然是X570、B550和A520,不过基于AM4的特性300和400系列主板依然可以兼容支持,400系列已经有厂商放出了可兼容的主板BIOS,明年初会有更进一步优化的正式版。

ADM

产品包装与附件:

AMD这次依然是经典的纸盒包装,CPU默认不提供盒装散热器,只有锐龙5 5600X例外。

因为物理层面上一致,所以AMD 5000系列CPU的外观没有发生变化。

背面依然是脆弱的针脚,安装时要注意安全第一。

测试平台介绍:

针对这次的测试,测试平台也有一些小调整。

测试平台的详细配置。

ADM

内存是金士顿的DDR48G*4。实际运行频率是3200C14。

中间会有搭配独显的测试,显卡采用的是迪兰的VEGA64水冷版。

SSD是三块Intel 535。240G用作系统盘,480G*2主要是拿来放测试游戏。

NVMe SSD测试用到的是Intel 750 400G。

散热器是ROG STRIXLC飞龙360。

默认预装Intel 115X扣具,但是支持AMD全平台,所以使用没啥问题。

散热器底座的做工还算不错,应该够对付16核的锐龙9 5950X了。

硅脂是乔思伯的CTG-2。

电源是酷冷至尊的V1000。

测试平台是Streacom的BC1。

性能测试项目介绍:

对于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对比性能的童鞋,这边会提供详细的测试数据。如果不想看的话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的总结部分。

测试大致会分为以下一些部分:

-CPU性能测试:包含系统带宽、CPU理论性能、CPU基准测试软件、CPU渲染测试软件、3DMARK物理得分

-搭配独显测试:包含独显基准测试软件、独显游戏测试、独显OpenGL基准。

-磁盘性能测试:会分别测试SATASSD与NVMe SSD。

-功耗测试:在独显平台下进行功耗测量。

ADM

ADM

ADM

ADM

CPU性能测试与分析:

系统带宽测试,这边比较有意思的是两个点。首先是内存的延迟已经从75ns左右,降低到65ns左右,改善很明显,L1L2L3缓存的延迟也有小幅的改善。另一个是L3缓存在实现大一统之后带宽有所降低,说明内部架构上有很大的变化。

ADM

CPU理论性能测试,是用AIDA64的内置工具进行的。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整数性能提升非常剧烈,呈倍数提升。个人观点认为,这与之前Intel从4代Haswell到6代Skylake之间的升级有些类似。

看起来很可能是AMD强化了乱序方面的性能,但是这会与Intel一样更容易撞到这些年曝光出来的一系列芯片级漏洞,所以AMD采取了与Intel类似的方式,依靠大幅补强整数性能来解决漏洞校验的算力需求。

ADM

CPU性能测试,主要测试一些常用的CPU基准测试软件,还会包括一些应用软件和游戏中的CPU测试项目。这个环节会牵涉到不同负载环境的测试,也是最接近日常使用环境的测试。

这个测试单元中包含了很多对Intel过往特别友好的测试项目,但是到了这次测试中,哪怕是当年Intel用来专门针对AMD的SuperPI也叛变了,大优势变成了劣势。

ADM

CPU渲染测试,测试的是CPU的渲染能力。测试会统计单线程和多线程的测试结果,所以这个环节一般会最接近CPU理论性能的综合性能对比(单核全核接近各一半)。

AMD一直是占有优势的一个单元,但是这次有了一些差异,以前AMD是靠多核性能来拉分,这次是靠单线程性能。

可以很明显看到,AMD的多核效率(CINEBENCH统计为准)有所降低,基本与Intel现有水平齐平,所以某种程度上,Intel反而开始拿多核性能撑门面了,AMD这波换家玩的6。

ADM

3D物理性能测试,测试的是3DMARK测试中的物理得分,这些主要与CPU有关,对游戏性能也会有少量的影响。

由于3DMARK测试是一种对核心数量有一定限制的多核测试(类似国际象棋),所以锐龙9 5950X的优势就会显得比较小,而锐龙7 5800X则会在前半段靠单线程性能赢i9-10900K一些,后半段i9-10900K依靠核心多数可以赢一点锐龙7 5800X,真是的是极限换家。

ADM

CPU性能测试部分对比小节:

CPU综合统计这次比较好玩,所以在前面分单位都做了比较仔细的分析。

搭配独显测试:

显卡为VEGA64,AMD这次在跑分上优化很明显,跑分拉高了很多。

ADM

独显3D游戏测试,下文中会详细分析。

ADM

ADM

分解到各个世代来看,AMD在依赖单核性能的DX9以及使用新API的DX12下表现较好,DX11下会略弱一点。

针对不同分辨率的测试,AMD在1080P下的优化非常明显,即使是采用绝对性能已经不是很高的VEGA64依然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差异。3A游戏大致介于i9-9900K与i7-9700K之间,已经不太能成为瓶颈。

独显OpenGL基准测试,OpenGL部分以SPECviewperf 12.1和LuxMark为基准测试,这个测试是针对显卡的专业运算测试,差距与CPU的延迟和单线程性能关联度更高一些。所以AMD再度逆袭,又拿下一个单元。

ADM

搭配独显测试小节:

从测试结果来看,AMD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太明显的短板,大家可以放心食用了。

搭配旗舰级显卡对比:

这边利用快速对比的方式来测试锐龙9 5950X和i9-10900K搭配RTX3070、RTX 3080、RTX 3090下的性能对比。

其实后续测试中发现锐龙7 5800X的游戏性能可以比锐龙9 5950X更高,但是时间关系就没有测试。

这边的测试会更偏向于单机游戏,或者是3A向的网络游戏。如果是针对LOL、CSGO这类的游戏参考性会不那么强。(锐龙5000这次在网游方面堪称飞跃)

从表中可以看到跑分测试是AMD表现比较好,游戏这边测试了五款,DX9一款,DX11和DX12各两款。

从测试结果来看,在1080P下,古墓丽影11中AMD的优势比较明显,F1 2018中Intel的优势比较明显。其他三款游戏则是AMD会略低一点点。

可以观察到,Intel在使用RTX3080、RTX3090时F1 2018才会在1080P下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搭配RTX3070时Intel的优势就会急剧收窄。

总体来看的话,搭配现阶段的旗舰系列显卡,AMD在针对单机游戏性能上整体会略低于i9-10900K一点,但是比较明显的是这个劣势已经相当不明显进入了所谓“1帧吊打,5帧秒杀”的区间。

ADM

磁盘性能测试:

磁盘测试部分用的是CrystalDiskMark 6,1G的数据文件跑9次,这样基本可以排除测试误差。测试的SSD分别是535 480G和750 400G,都是挂从盘。

ADM

在磁盘性能上,由于延迟降低,所以磁盘性能也出现了小幅的提升。Intel在磁盘性能上的优势也基本被抹平。

平台功耗测试:

功耗测试只做了搭配独显的平台测试,这是AMD又一个获得巨大优势的地方,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功耗差距实在是比较明显,AMD的能耗比表现非常好。

详细的统计数据:

ADM

简单评测结论:

这次的测试对比组是锐龙3950X、i9-9900K、i7-10700KF、锐龙73700X,100%标杆依然是i5-9400F。

CPU的综合性能,由于这个分数是包含单线程和多线程的加权统计。AMD 5000系列依靠单线程性能上的大幅提升,改善了很多过去长期存在的短板项目,导致综合评价下已经对Intel和AMD上一代的3000系列CPU形成越级打怪的态势。8核的锐龙7 5800X的综合性能可以优于10核的i9-10900K。锐龙7 5800X可以领先i9-10900K 3%,锐龙9 5950X可以领先i9-10900K 30%。

搭配独显3D性能,AMD 5000系列CPU同样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比锐龙9 5950X与锐龙7 5800X则明显是锐龙7 5800X游戏性能会更好。

功耗(整机),AMD 5000系列CPU在制程优化并不是特别多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能耗比,16核的锐龙9 5950X可以明显优于10核的i9-10900K。

具体来说AMD部分解决了自家CPU低负载下功耗偏大的问题,整体功耗变得更为合理。而满载上即使是锐龙9 5950X最高也就是145W左右,比IntelPL2280W低了非常多。

目前AMD的BIOS和驱动都存在比较多的小问题。芯片组驱动不包含适配AMD 5000系列的锐龙专用电源策略。BIOS对锐龙的TDP限制比较大,在锐龙7单烤FPU时会出现在撞温度墙的问题。

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AMD正在针对这些问题做改进,后续会有相应的驱动和BIOS,对AMD 5000系列CPU会有进一步的性能提升。

单线程与多线程:

单线程:

得益于Zen3架构的大幅改进,AMD 5000系列CPU将X86PCCPU单线程性能直接拉高了一个数量级。锐龙9 5950X对i9-10900K提升达到了20%。锐龙7 5800X的单线程性能其实与锐龙9 5950X也很接近,AMD5000系列CPU做到了一拳打死老师傅。

多线程:

这代AMD比较有意思的是狂怼单线程性能后似乎导致了多线程效率有所下降,相对来说没有单线程这么猛。对比同核心的话,锐龙7 5800X对i7-10700KF提升了14%。锐龙9 5950X与锐龙3950X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我初步测试认为与AMD这次的CPU机制有关,AMD这次可以让特定频率下的CPU性能随功耗水平浮动。

比方说我同样是跑4.5GHz,CPU实际TDP的高低会对最终的跑分结果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这个有待于主板BIOS的更新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锐龙9 5950X对i9-10900K赢的也是极其轻松,多线程性能高了48%。

时隔多年之后,AMD第一次做到了同核心数下可以保证拉开与Intel的性能差距,可以认为AMD CPU已经实现了对Intel CPU的性能压制。

最后上一张CPU天梯图供大家参考。性能部分仅对比与CPU有关的测试项目,并不包含游戏性能测试的结果。由于2017年开始,系统、驱动、BIOS对CPU性能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这张表仅供指向性的参考。

简单总结:

关于CPU性能:

从CPU性能上来说,AMD5000系列CPU彻底完成对Intel的翻盘,哪怕是Intel曾经最牢固的几个堡垒如SuperPI、网页应用、Office(PCMARK)测试中,也都败下阵来。在单线程上已经出现可以把过去AI对比的评价反过来用的现象。

目前已经可以很简单地去判断,在同核心数量下,任意Intel CPU即使超频(散热一样你别赖皮用液氮)都不太可能打赢同核心数量的AMD5000系列处理器。Intel酷睿架构的十年霸业到这里已是夜幕沉沉。

关于搭配独显:

游戏性能上,AMD5000系列CPU大致可以在很多优化不佳的单核或双核网游上实现领先,在单机游戏中主要是DX11游戏表现会弱一些。基本没有必要为了打游戏特地在AMD和Intel之间做抉择,除非是为了特定差距极大的游戏。

关于功耗:

AMD这次赢的非常多的,一个是单线程性能,另一个就是能耗比。16核的锐龙9 5950X可以在全核性能提升48%的前提下,功耗还可以低50W~140W。很显然把所有问题都放在制程上,我都要替14nm喊冤。Intel真的要加油了。

给个总结吧。真的很感慨。遥想四年之前,有两个美国人分别举起了MAGA的旗帜,宣布要做一件大家觉得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个男人说,他想竞选,想要实现心目中的MAGA。那个女人也说,她想好好做CPU了,要实现心目中的MAGA。

到了四年之后的今天,她已经带领着自己的公司翻越了旧时代的巅峰,在新的征途中上下求索,但他却站在那条未曾设想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

请大家把泪目打在公屏上。

责任编辑:PSY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