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紧缺,企业该如何自救?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紧缺和涨价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向全行业传导:设计厂商等不到产能或面临客户流失风险,该如何自救?上游的产能紧缺和涨价对下游的代理、模组、终端厂商影响几何?为此,集微网特推出8英寸晶圆代工的“多米诺骨牌”系列专题报道,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分析师和企业代表,对此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报道。

8英寸代工产能紧缺的压力已经向全行业传导,在其中两头承压的设计厂商则成为“夹心包”:代工厂产能释放不知要等到何时,还可能坐地涨价;客户那边等不及货,恐转单其他能保证供货、芯片性能差不多的其他芯片厂商。

到底该如何自救?企业开始纷纷探索。

新的模式?

最近有报道指出,联发科宣布要购买价值10亿新台币(约3500万美元)的制造设备,租给代工厂,以生产联发科所设计的芯片。

IC设计企业买设备租给代工厂商,这在产业发展史上可谓鲜见,但这背后的逻辑却很自洽。某投资公司负责人付阳(化名)认为,因短期内8英寸产能爆满,联发科决定自掏腰包,购买设备之后租赁给代工厂,从而可锁定产能。

据悉,联发科斥资向包括科林研发、佳能株式会社以及东京威力科创等设备厂购买设备,并将这些设备租赁给力晶集团旗下的力积电来进行代工。

一位台湾业内人士程晓(化名)告诉集微网记者,一般联发科大都选择联电代工,因为双方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源。此次转入力积电,恐也是联电8英寸产能爆满所致。据相关报道,联发科出此奇招,是为了巩固未来电源管理IC的产能。

三方共赢?

虽然联发科第一次“吃螃蟹”,投入约10亿新台币,但这笔买卖细究起来很划算。

“一是联发科将保证未来的产能,而有产能就意味着有市场地位。而且投入买来的设备,在用过几年之后如果产能问题不那么紧张了,还可以再次倒手。二是力积电如果为扩充产能而自买设备的话,每年折旧的负担会很重,而通过直接租赁设备,则可直接计入成本,盈利之后可进一步降低税收。三是8英寸设备大多是旧设备,这样设备厂商还可多收几年的租金。” 付阳这样分析说,“可以说,三方共赢。”

正如TrendForce集邦咨询所言,如果贸然大幅度采购半导体设备,这将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而此时联发科斥巨资买设备并租赁给力积电,无疑将帮助力积电减轻相当大的负担。从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商排名预测来看,力积电排名第七,一年盈利在12亿美元左右。

程晓预计,这些设备进入代工厂,从调式到量产大概半年至一年,预计明年下半年产能将释放。

因而,联发科此举释放的另一信号是其对未来的运营依旧乐观。在前不久联发科召开的法人说明会上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金额为972.75亿新台币,较第二季度增长43.9%,较2019年同期也增长44.7%,创下历史单季新高记录。同时,营业利润为146.28亿元,较第二季度增长97.3%,较2019年同期增加108.1%,亦同创单季历史新高。而且,联发科对第四季度及未来营收依旧看好。

可否复制?

对于联发科剑走偏锋似的“为稻梁谋”,同样苦产能久矣的国内设计厂商能“借鉴”吗?

付阳分析,参照这一模式比较难,一则要与代工厂有良好的关系,二是要能买到所需的设备,三是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

而从产业链各方来看,8英寸晶圆厂产能紧缺的状况或将持续到2021年,并且代工价格将可能继续上涨,一些上游IC设计厂及IDM厂以转嫁成本为由,已开始与客户协商调涨芯片价格。其中,面板驱动IC、电源管理IC已调整过一轮价格,涨幅在10%~20%之间。

有时候,面对一个难题,很多时候最难的不是研究过程,最难的是确认方向。如果能告知哪个方向是对的,那可能已经解决了30%的问题。

在这一场抢夺产能大战之中,国内IC设计厂商到底该如何确认方向?
       责任编辑:tzh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