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正劲逐浪行。
回望“十三五”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创新引领贯穿每一个关键节点。以技术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模式,已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这五年,在国家战略叠加之下,青岛站到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新时期、新作为,青岛用新思路、新打法,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大刀阔斧的改革释放了体制机制活力,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截至2019年底,全市高企总数达3829家,约为“十二五”末的四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科技指标也均已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创新的基因和活力根植于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让青岛在创新驱动的引擎推动下,跑出了“十三五”的“加速度”。
成果喷涌,刷新世界科技发展高度
给患者做手术,医生必须在现场吗?9月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贵州安顺市之间一场相隔2000多公里的机器人手术,给了人们“奇幻”般的答案。青大附院副院长牛海涛戴着特殊的“手术眼镜”,盯着眼前的屏幕,手里操作着一台叫做“妙手”的机器人,成功为2000多公里外的膀胱癌患者完成了手术。
科技创新,让梦想成为现实。这是世界上首例5G国产原研手术机器人的超远程泌尿外科手术,标志着远程医疗应用的新高度。这一幕,也成为“十三五”以来青岛创新成果喷涌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主舞台”,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城市创新发展的“试金石”。这五年,青岛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名单越来越长,获奖质量也越来越高。继2018年度青岛以14个获奖项目“刷新”了历史获奖数量后,2019年,青岛又将主持完成的项目占比“刷新”至45%,获奖质量再次提升。
斩获国家科技奖的项目“流淌”着青岛科技创新的“血液”: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以家电、纺织等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屡屡突破升级……每一个项目都书写着青岛科技创新多点发力的成绩单,描绘着青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清晰路径。
评价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与“历史”对照,更要勇于站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版图中与其他城市“PK”。这五年,在世界创新前沿,青岛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实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将世界深海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刷新”到了10619米;我国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的背后,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耕耘17年提供的科技支撑;“青岛造”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取得重要突破……这五年,青岛用实力多次刷新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度、深度、广度和速度。
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青岛市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的技术研发成果为北斗系统带上“火眼金睛”,穿上“护体铠甲”;在我国首次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上,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护航确保探测器安全着陆;我国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在海上成功发射卫星,是青岛产的波浪滑翔器监测水文、气象,为发射“选定”了最佳时机……这五年,青岛为“上天下海”的“大国重器”贡献了“硬核”科技力量。
五年来,国内顶尖的“大院”“大所”雨后春笋般在青岛落地,创新高地正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加速隆起,让我们不禁期待,还有更多创新成果“正在路上”。
千帆竞发,企业创新主体壮大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发挥经济引领作用的“生力军”。这五年,青岛企业的创新实力屡次在市场的检验中得到了证明。
就在几天前,融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刚发布了病源双维鉴定质谱,这一高灵敏、高特异性的产品将在疫情防控以及感染性病原体的鉴别诊断中发挥更大作用,引起了行业高度关注。作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型高科技企业,这家青岛企业致力于打破国际垄断,将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国产化,已完成过亿元D轮融资。作为顶级人才,融智生物董事长、首席技术官周晓光在美国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来青创业,正是对这片创新沃土的最大认可。
这样的青岛企业不胜枚举。今年抗疫期间,青岛的悟牛机器人、青医远程医疗、声智AI电梯语音控制系统等若干科技产品快速投放到抗疫一线,展现出了青岛近年来支持“硬核”创新的实力担当。
这五年,青岛砥砺前行,完善了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为岛城的科技创新增添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得益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培训和服务力度,青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千帆竞发”之势已然形成——截至今年7月底,青岛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的企业总数达2855家,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备案数量,为岛城科技创新夯实了“底盘”。
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高新技术企业是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五年间,青岛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十二五”末的964家扩充到了现在的3829家。近四倍的变化,折射的是青岛这座城市创新引领力的提升,高新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的升级,城市经济的腾飞。
更为可喜的是,青岛还启动了高企上市培育行动,扶持高企中的“优等生”优先登陆资本市场,有62家“先锋”高企进入上市培育库,今年就有6家过会或上市,还有20余家高企进入受理、问询阶段及上市辅导阶段。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青岛为扶持高企上市“蹚出”了新路子,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企业加速成长的背后,是政府给足了“阳光雨露”。仅去年一年,青岛62家拟上市高企就共获得研发投入奖励支持1130万元;截至去年底,“科技贷”“高企贷”“投保贷联动”“专利权质押保险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已累计为1099家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贷款36.8亿元;总规模5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重点支持成果转化及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已签约多只子基金;疫情期间,青岛通过科技资金审核绿色通道拨付列入2020年预算的高企认定奖励和研发投入奖励7.6亿元,惠及科技型企业2900余家,稳住了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平台为“媒”,产业升级质量提高
一座城市被注入了全新的科技基因,它的产业链也一定会焕发出“引领未来”的光芒。用平台思维做乘法,青岛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服务能级,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流的科技园区是青岛科技企业发展最好的“摇篮”。这五年,青岛的孵化载体建设“量”“质”双增,一批专业化、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奔涌而出。截至今年6月,全市经各级认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共计371家,其中国家级135家。
不久前在青岛启用的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让青岛又增添了一家标杆孵化器。现在,围绕“先进制造、大消费、大健康”三大产业,一个“产业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总部基地”的平台正加速崛起,将为更多青岛企业成长链接丰富的创新资源。
随着青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不断完善,有产业资源、有服务体系的高端服务机构和平台型企业接踵而至,启迪控股、创业黑马等行业顶级平台纷纷在青岛布局落子。而今,启迪控股已经在青岛投资、引进落地公司及项目超70个;春光里在市北打造创投生态综合体,助力青岛老街区焕发新生;创业黑马建设的独角兽加速基地落地并引进注册了60家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在更大空间整合创新资源,使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充分互动耦合,产生乘数效应,实现价值倍增。这就是青岛的“平台思维”。
平台效应叠加下,青岛产业升级蓬勃发展,企业创新引领产业不断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新兴产业领域,青岛把握住了重大历史机遇。
在生物医药领域,青岛引进中科院理化所在青建设未来大健康技术创新研究院,导入光动力医学创新、微针透皮给药、全身热疗肿瘤治疗、低温冷疗康复等项目研发中心、产业转化中心,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孵化一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培育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青岛与北京建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智能建造、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装配式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创泽国际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落地,建设国际化综合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
在信息技术领域,青岛推动声智科技项目落地,建设声与智能融合技术研发基地与产业应用示范中心;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落地,在青建设地面信息港、新一代智能卫星研发中心等,打造国家级空间信息产业国际科技创新园;推进“中国智谷”项目,建设泛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设施,将吸引京东数科、京东方、浩鲸云等2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落户,助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五年来,星罗棋布的创新平台成为青岛汇聚人才的“梧桐树”。截至去年年底,青岛吸引的人才总量已突破208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0万目标。在以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领衔”的创新“主战场”,200多万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的梦想一步步照进了现实。
快速发展的科研机构,喷涌而出的科技成果,队伍壮大的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的创新生态,无一不在为这座创业城市又好又快地高质量发展作注释,在为这座青春之岛迎来新的跨越注入澎湃激荡的新动能。我们有理由期待,站在“十三五”科技创新的“肩膀”上,青岛这座“城市中的独角兽”,将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向着未来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
责任编辑:lq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