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编者按
“寻找100位锂电人,口述10年记忆”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十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策划之一,高工锂电将挑选100位具有代表性的从业者,包括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企业领袖、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代表介绍自己的个人经历,以个人视角管窥行业变迁。
“小电池,高科技,大有作为”。从863计划到973计划,镍氢、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二次电池及其材料、装备一直是国家层面关注的重大课题,现在更成为国家新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从龙,风从虎”,无穷的想象空间,无量的成功机会,无尽的市场容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三十年里这个行业可谓风云际会,同气相求。
政府、大学、研究院和企业,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投机者纷至沓来。国家与政府的大力资助,国内外企业的大量投入,投资机构和有钱人的积极介入,使整个行业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功。积水成渊,点点滴滴的渐进成就了现在的繁荣。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行业,涌现了许多成功的企业,例如比亚迪、宁德新能源、赣锋锂业等;也成就了一大批院士、科学家和企业家,如王季三、陈立泉、吴锋、杨裕生、王传福、曾毓群等。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时空的浪花淘尽了许多企业和投资者的行囊,有无数的企业“出师未捷身先死”,倒在途中或出发的路上,例如天津和平海湾、中山新四达、新乡环宇、广东沃特玛等;还有许多企业或曾闪亮星空,或者始终默默无闻,为这个行业也做出过许多贡献,提供过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尊重。
海四达生逢其时,虽不是行业里的最闪亮的星,却是一颗历久弥新的吉星。
在这风云际会的大时代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产品迭代层出不穷,设备升级周期愈短,面对蜂拥而入的竞争者,海四达能坚持到今天,除了有点运气,主要依赖全体员工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的毅力。
1994年2月开始试车。虽然十八所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它是研究所,缺少产业化的经验,正极浸渍、负极涂布、滚槽、封口、检测等岗位的设备或工艺都有较多问题,无法保证产品质量。面对这个“交钥匙”工程,我们不去追究责任,双方不分彼此共同解决问题。为此赢得了时间,取得了双方长期真诚合作的信任。
试车成功后,1995年4月18日我们广发“英雄帖”,不分厚薄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同行参观我们产线,无保留地交流技术。这种在行业内绝无仅有的做法,为我们向其它企业学习带来了方便。
不久,我带领邵三妹、徐中元、李晓中等同事,赴广东佳力、森莱、新四达、绵阳756、新乡755等工厂参观学习,收获很大。二次电池行业内我们竞争和赶超的对手主要是日本三洋、松下、韩国三星、LG,国内企业应该互相开放,共同进步。可惜业内持有这样观点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投产后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产品决策“梯子靠错了墙”,不符合市场需求。当时生产的AA型电池民用市场需求量很小,又不适合工业配套。1994年8月初,韩来友先生转告我们上海新特浩电动工具厂急需SC型电池替代三洋进口。
为了生存,我们闻风而动。新特浩潘亚平董事长表态:只要质量合格,你有多少电池我要多少。连SC电池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我和高洪亮当场答应对方只要三洋电池六折价钱,保证两个月后交货。
为了实现承诺,技术、供应、生产协同攻关,十月一日前必须拿出合格产品向国庆献礼。在上海新宇电池厂孙扬成师傅等人的帮助下,经过50个昼夜的奋战终于拿出了基本合格的产品。这次成功是海四达能否在初期成活的关键,1995年实现盈利1000多万元,否则就会夭折在襁褓之中。当时的产品质量还不稳定,经常有漏液、爬碱等缺陷,但凭良好的性价比畅销了两年多。
去年潘总到访海四达,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接待他的,25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海四达在中国镍镉、镍氢电池和电动工具行业内一战成名。同期,销售部门也慢慢打开了香港转口贸易市场,在应急灯和小家电市场遍地开花,海四达经营进入了稳定期。
比亚迪和环宇电池的兴起给我们增添了巨大压力。它们正极使用泡沫镍涂覆工艺,而我们采用羰基镍粉烧结工艺,二者成本相差很大,前者设备投资也少很多。我们虽然有质量上的优势,但不断的价格战让我们的市场逐渐缩小。
为了寻求便宜的羰基镍粉,2000年元宵节我忍受着两根肋骨骨折的疼痛与冯国钰奔赴俄罗斯。
这真是一次痛苦的幸运之旅!
在涅瓦河上掉进冰洞,感冒发烧到40度,无医无助命悬异国他乡。幸运的是联系到了俄罗斯最大镍粉生产商NORILSK,随后以每吨10200美元锁定价格订了800吨羰基镍粉。后来几年镍价一路飙升,国内价一度高达人民币45万元/吨。执行这张合同过程中,我公司取得市场差价5000多万元。
公司利用这笔差价降低了产品成本,维持了市场销售份额,同时也优惠了客户。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时间段我们实现了圆柱电池正极泡沫镍工艺改造,提升了成本竞争力。要是没有这样的运气,也许海四达难以度过那个镍价高扬的寒冬。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同于碱锰等一次电池,二次电池要反复充放电、安全使用数百上千次后还要保持特定的性能。公司初期因理论和经验的缺乏,质量体系也不太健全,产品合格率比较低,特别是几次批量质量事故,如电池爬碱漏液,小电流浮充性能差,自放电等曾严重影响企业效益。这些教训让我们明白必须尽快提升海四达的技术和装备水平。
1995年10月,经袁树人先生介绍,我和田思民、邵阳电池厂的李庆之厂长等赴以色列塔列兰公司谈判引进电沉积设备。该设备的引进,极大地提升了负极强度,使海四达的圆柱镍镉电池品质成为国内最优。以色列商会副会长阿姆斯.犹丹全程陪同我们考察谈判,参观耶路撒冷、戈兰高地,巴勒斯坦治理区域。在他私人花园的夜空下跟我们讲述中东地缘政治、教派起源与纷争,中以传统友谊,从另一个层面提升了我们对宗教、政治、经济的认识与思考。
为提升烧结电池性能,2000年9月,我在余国华总工的陪同下到德国VARTA公司购买烧结电池技术和设备。结果以非常低的价格把他们的技术、设备连锅端了回来,直至今日它还是国内之最。我们依靠它生产了大量的地铁电池,航空和出口极板。引进设备时,同以色列、德国专家的交流对我们技术人员的帮助也非常大。武汉大学李国栋教授为我们请来了俄罗斯、乌克兰、法国SAFT的专家进行技术交流,也是受益匪浅。
更不能忘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高效岳、唐定骧、邱德瑜三位教授以比较正规的方法培训了我们第一批研发人员,为工程技术中心的成立打下了基础。为提升工程技术中心的人员素质,中科大教授郑化桂、季明荣亲临公司,花了一年多时间面对面指导,共同搞产品研发。以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是海四达的生存之道!
“科技为先导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坚定的选择。二次电池的技术和产品在不断升级迭代,海四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每年投入科研、新产品开发和技改的经费超过销售额的10%,三十年里公司承担863计划专项、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省部级项目40多项。
建厂初期,许多原材料和零部件都是外购,价格很贵,供货也不及时。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决定延伸产业链。化学工程师徐中元、施玉昌等搞循环经济,回收废镍、废水中的氢氧化镍、氢氧化钴再生产硝酸镍、硝酸钴,消耗降低了三分之一;洪宝昌、曹云康、顾正东等机械工程师自己开发冲孔镀镍钢带、电池壳、盖帽等。不仅保证了质量,大大降低了成本。
冲孔镀镍钢带原来从德国进口订货周期6个月,14万元/吨,自己生产成本不到6万元,电池壳、盖帽等也降低价格10%以上。效益就是这样被公司的能工巧匠点点滴滴抠出来的。
海四达和国内许多企业一样,对镍氢电池的发展曾寄托巨大希望。我们也投入过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建设了产线,产品质量也相当好。很可惜,它“生不逢时”!
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迅速成熟与进步,对它形成了性能上的碾压,镍镉电池成本上的优势又有效阻挡了它对市场渗透。它在“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不冷不热中度过了宝贵的三十年。最早那批专注镍氢电池的企业,基本上都走向关停并转。海四达也只能移情别恋锂电。
1992年天津CIBF展会上我第一次看见锂离子电池,是日本SONY公司的18650电池和极板。
陈景贵所长说:那是二次电池的未来。那时起她就成了我们追逐的梦!从高能镍镉起步,到镍氢电池,再开发锂离子电池,我们追逐的脚步从未停歇。各种极板工艺,烧结、刮浆、浸渍、压延、干粉、电沉积、转移涂、挤压涂,我们都曾尝试;各种形态,圆柱、扣式、软包、塑钢铝方壳,我们都曾做过;各种正负极材料,羰基镍粉、球形亚镍、镉球、氧化镉、稀土储氢材料、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石墨、硅碳我们都曾用过。“技管并举,理实交融”,海四达已成为国内二次电池品种最多,规格最全、产业链最长的企业。
早在2001年我们就在先期研发的基础上筹建锂离子电池生产线,虽然产能只有200万Ah/年,设备也比较简陋,但也算得上国内较早的产线。期间,集聚和锻炼了唐琛明、王兴威、沙永香、徐荷莲、宋金保等公司第一批锂电技术人员。锂电开发初期曾得到过郭鸣凤等老师的指导,随后的技改时,业内秦兴才、王金良等许多专家都给予过我们帮助,应该对他们表示感谢。
经历了多次的搬迁、改造、扩产、新建,我们现在的产能已经超过5亿Ah/年,增加了250倍。而且正在开辟新厂区,再建一套2亿Ah/年的生产装置。这里还要提一件耿耿于怀的事,2012年公司的上市申报被发审委以“募投建设2000万Ah/年锂离子电池项目有市场吗 ?”的疑问被否决。一直被诟病的上市审批制度由此可见一斑。海四达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超额20倍完成了建设任务,彻底实现了镍电池向锂电池的升级。
生产军品电池是海四达的一个亮点,充满了光荣与艰辛。缘起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前驻港部队急需一批手持机电池,而原库存电池性能无法保证。海四达非常幸运而光荣地承担并完成了这个任务。
但我们没有资质!我们不是国有企业,更不是军队和电子部直属的企业,从编外进入军队采购体制内,谈何容易。
投笔从戎保家卫国曾是我中学时代的理想,这件事重新点燃了我为国防事业做一份贡献的激情。誓言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尽最大努力取得军品生产四证,生产我国武器装备所需要的优质电池。
为了做好“智能化电池”,专门把黄钟琪从南京调回启东,隆力公司的电子和BMS开发部门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镍镉到镍氢再到锂电,20多年里我们始终是军品二次电池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已成为国家级军用电源保障基地。
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能源政策的调整,过度放大了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期望。前几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高额补贴政策,使企业、政府、投资人、投机者风起云涌般进入这个行业。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至今未了。
放卫星般的锂电指标大跃进,更是对整个行业的重大伤害,重大安全事故频发。过犹不及,我希望行业内的专家、企业,特别是制定国家政策的官员以更科学的态度认识锂电,帮助它健康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宗盛在《希望》里唱道:“她们是我的希望,让我有继续的力量;她们是未来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海四达就是我们的孩子,她的未来就是我们的希望。
我们希望的海四达不在乎规模大小,发展快慢,是内在的好!好就是对社会有贡献,对客户有价值,对员工有担当,对股东有回报,这才是企业存在的理由。能否做好,除了时势,最重要的是人。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曾经赤着双脚,以无产者的姿态踏过崎岖山岗,穿过拦路荆棘,逐步靠近心中做好的理想。但那是在春天来临,天地开阔、江河汇聚成川、万物肆意生长的年代,更庆幸的是我们看对了大趋势。
半个世纪的的旅程中,海四达每天都在进步,无论文化、技术、管理、资本都有了点积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宝贵的是一大批年轻人为了实现“百年企业,全球前行”的目标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们更有理想、更具活力、更专业。
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时移世变会快速颠覆昔日的规律和记忆中的图像,昨天的五彩缤纷,也许明天就黯然失色。
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对我们的人才知识结构、管理理念构架产生巨大的冲击;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贸易保护、技术壁垒、改革开放深度等经营环境都会给企业的未来增添新的变数和考验。
企业在发展与竞争中如何把握行业和商业大趋势,不断超越他人和超越自我,把海四达做得更好,行得更稳、离理想更近,是海四达新的管理团队需要思考的最重要课题。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前进的途中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依靠团队和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是海四达的传统。祝愿海四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期待,海四达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直到她的一百年越来越强,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lq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