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医疗的30年国产化战略

描述

过去30年,GE医疗是在推动本土化的产品、服务、渠道;未来30年的关键词则是国产化,所谓的国产化,就是全系列的产品线(从低端、中端到高端)、全产业链(从供应、研发、制造、销售、售后)以及全面性的人才。

“而立之年”的GE航卫工厂,见证了国际医疗器械商的本土化进程。 11月15日,GE医疗北京影像智造基地Revolution CT下线仪式暨GE航卫成立30周年活动举办。GE医疗宣布,面向中国市场最高端的256排Revolution CT生产线在位于北京经开区的航卫通用电气工厂正式投产。

GE航卫工厂是GE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企业,于1990年开始布局,1991年与当时的航天部、卫生部成功合资,宣布创立。30年的时间里,GE航卫工厂所在的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已经成为GE全球最大的设备制造基地,包含GE航卫和华伦两大工厂,覆盖CT、X光机、手术机、乳腺机等数十款产品,供货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GE全球发货的CT设备70%产自GE医疗北京工厂,年均出口约占北京市医疗器械出口额的20%。 在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看来,GE航卫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先进医疗器械国产制造快速崛起与蓬勃发展的缩影。张轶昊向雷锋网《医健AI掘金志》透露,在过去10年里面,GE医疗引进70到80款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产品。“Revolution CT产品下线可能是更高、更强的信号,符合国家高端国产的信号。”高端设备国产化的意义

据医健AI掘金志了解,此次正式投产的Revolution CT,在CT扫描覆盖范围、扫描速度、图像质量、扫描剂量和舒适性等方面进行了提升。 基于自身的硬件和成像平台,Revolution CT能够实现任意心率和心律条件下的一次心跳的冠脉检查、可以在心血管、神经、肿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骨科专业等疾病的成像和低剂量筛查领域,提升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帮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

Revolution CT在全球上市至今,已经在全球装机近1000台。实际上,Revolution CT的国产化,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GE医疗进一步扩宽中国市场。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总经理陈和强向雷锋网表示,国产化带来的好处在于,这条超高端CT产线在京落地投产,对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的带动和升级作用也将逐渐凸显。


一位医学影像设备研发人员曾分析道,“进口的高端CT机为什么贵,一些实力雄厚的医院购买也要掂量掂量,主要贵在探测器上。”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国产化,就对探测器整机、成像芯片与模块等CT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成像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能力方面。早在2007年,GE航卫就开始筹建核心探测器相关技术、包括成像芯片的设计、制造能力。通过与美国产线的协作,GE航卫工厂研究了材料特性、基本原理和制程参数,将所有制程工艺进行了技术创新,提高该种高精密产品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和成品质量。

近几年,以GE航卫工厂为代表的GE医疗北京制造基地在关键部件国产化方面快速成长,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上均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被誉为“CT视网膜”的成像芯片部分,这个“关键中的关键”让GE航卫的品质目前已经成为国产高精密的代名词,部分工艺还被GE医疗美国工厂所采纳。 陈和强向《医健AI掘金志》说到,我们有影像芯片的制造基地已经落地在北京,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合作企业大部分是国内甚至是亦庄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

张轶昊表示,未来几年内,GE医疗北京工厂会逐渐加大高端CT机关键部件的国产化采购,实现本地制造企业的精益管理、品质管理、高复杂度技术的升级,带动国内供应链向世界顶级高精密特种金属加工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据《医健AI掘金志》了解,当前,GE医疗北京基地的供应链遍布全球,中国国内的供应商超过150家,主流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85%。新30年的“老朋友”

除了生产环节的供应链,销售环节的供应链同样重要。 我国地广人多,分布在各地的医疗机构近100万家。面对数量庞大的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产厂商通常不具备直接的销售能力。流通环节则连接了医疗器械生产厂商与各级医疗机构,在产业链中扮演了纽带角色。作为GE医疗设备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国药集团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这次活动上,GE医疗与“老朋友”国药集团签约了新30年战略合作,在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渠道建设等全产业链条上实现进一步的协作。

今年的进博会期间,GE医疗与11家中国医药流通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GE设备原厂售后服务终端推广团队,并逐步拓展备件物流体系。 而国药控股的沈阳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就在这些合作伙伴当中。 张轶昊表示,国药集团在运营、渠道、生产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GE医疗跟国药集团的合作,开启了很多最高端医疗产品进入中国的先河。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在与国药集团的合作下,北京工厂几乎把所有产品线,从CT、X光机、血管机到骨科手术机、介入血管造影设备、乳腺机等数十款的产品线都引进来。” 国药控股党委书记、国药器械董事长于清明向《医健AI掘金志》表示,医疗器械是大健康产业的国之重器,是高科技的集合体,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还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国药集团特别是在国药器械板块,在国内有几百家的企业,这些企业专注于服务医疗的终端。 国药器械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扬也表示,国药器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对独立、完备的医疗器械供应链体系,目前也是流通领域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最近三年,国药器械在区域诊断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服务领域进行布局,下一步则是在这些业务线形成全国性的网络。

在更早前的CMEF博览会上,国药器械发布了“FLI v2.0 供应链全场景解决方案”,帮助医院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因此,站在国药器械的角度来看,李扬认为,国药器械将来绝对不仅仅是一家流通企业,更长远的布局是成为高度专业化的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平台。 “与GE医疗的合作,是为了完善国药器械在工业方面的布局,为我们工业体系搭建积累相应的经验。”监管与政策,国产化的“催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与国家监管层面的领导也出席了本次仪式。 医药健康产业是北京着力发展的十大高精尖产业之一,是亦庄经济开发区的四个主导产业之一。 在这次GE医疗高端CT的揭幕仪式上,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表示,北京亦庄经开区是北京两区建设重要的承载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集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政策优势于一体的经济功能特别的区域。

当天,GE航卫还获得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授予的“北京医疗设备国产化示范基地”称号。殷勇表示,“在下一阶段,亦庄开发区将围绕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出台政策措施,为包括GE医疗等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而从器械审批的角度来看,高端、创新的医疗器械也迎来了一个黄金的发展周期。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景和表示,从2014年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以来,已经批准创新医疗器械96件,今年已经达到了23件,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国造世界性的医疗器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药监局通过应急审批程序,已经快速审批了51种诊断试剂,有利地满足了疫情的防控需要。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诊断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要大幅度提高,高端医疗装备市场国产化率要大幅度提高,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要跨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而从制械大国到制械强国,需要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优秀的产业群体、卓越的创新能力、完善的监管体系。徐景和表示,国家药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出台推动高端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时也激励全球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将其产品在中国研发、在中国申报、在中国生产、在中国使用。

而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将进一步缩短“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GE医疗的移动X光机“小蜻蜓”。这是一款国外进口的产品。疫情期间,为了能够引进国内生产,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药监局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在一年半到两年的常规引入周期下,最终只用了3个月左右,速度不可谓不快。 因此,国家监管到地方激励、政策审批等环节的支持,也将成为国际医疗器械商“本土化”的重要助推力量。而立之年,不破不立

从GE医疗本土化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出“本土化”对一家企业提出的要求与考验。事实上,“本土化”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助推。对于一个人来说,30岁是而立之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正所谓不破不立,如何在已有的思路上增添更多时代的元素,张轶昊对GE医疗未来的本土化战略也进行了一番规划: “过去30年,我们是在推动本土化的产品、服务、渠道;未来30年的关键词则是国产化,所谓的国产化,就是全系列的产品线(从低端、中端到高端)、全产业链(从供应、研发、制造、销售、售后)以及全面性的人才。” “我们不仅仅要跟全球同步,还要在中国提前上市最高端、最优秀的产品,继续把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贯彻到底。”

责任编辑:xj

原文标题:从最高端CT投产来看,GE医疗“All in 中国 ”的三十年国产化战略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IoT科技评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