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进程切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不准备详细描述整个进程切换的方方面面,而是关注进程切换中一个小小的知识点:TLB的处理。为了能够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二章描述在单CPU场景下一些和TLB相关的细节,第三章推进到多核场景,至此,理论部分结束。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从基本的逻辑角度出发,并不拘泥于特定的CPU和特定的OS,这里需要大家对基本的TLB的组织原理有所了解,具体可以参考本站的《TLB操作》一文。再好的逻辑也需要体现在HW block和SW block的设计中,在第四章,我们给出了linux4.4.6内核在ARM64平台上的TLB代码处理细节(在描述tlb lazy mode的时候引入部分x86架构的代码),希望能通过具体的代码和实际的CPU硬件行为加深大家对原理的理解。
二、单核场景的工作原理
1、block diagram
我们先看看在单核场景下,和进程切换相关的逻辑block示意图:
CPU上运行了若干的用户空间的进程和内核线程,为了加快性能,CPU中往往设计了TLB和Cache这样的HW block。Cache为了更快的访问main memory中的数据和指令,而TLB是为了更快的进行地址翻译而将部分的页表内容缓存到了Translation lookasid buffer中,避免了从main memory访问页表的过程。
假如不做任何的处理,那么在进程A切换到进程B的时候,TLB和Cache中同时存在了A和B进程的数据。对于kernel space其实无所谓,因为所有的进程都是共享的,但是对于A和B进程,它们各种有自己的独立的用户地址空间,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虚拟地址X,在A的地址空间中可以被翻译成Pa,而在B地址空间中会被翻译成Pb,如果在地址翻译过程中,TLB中同时存在A和B进程的数据,那么旧的A地址空间的缓存项会影响B进程地址空间的翻译,因此,在进程切换的时候,需要有tlb的操作,以便清除旧进程的影响,具体怎样做呢?我们下面一一讨论。
2、绝对没有问题,但是性能不佳的方案
当系统发生进程切换,从进程A切换到进程B,从而导致地址空间也从A切换到B,这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在A进程执行过程中,所有TLB和Cache的数据都是for A进程的,一旦切换到B,整个地址空间都不一样了,因此需要全部flush掉(注意:我这里使用了linux内核的术语,flush就是意味着将TLB或者cache中的条目设置为无效,对于一个ARM平台上的嵌入式工程师,一般我们会更习惯使用invalidate这个术语,不管怎样,在本文中,flush等于invalidate)。
这种方案当然没有问题,当进程B被切入执行的时候,其面对的CPU是一个干干净净,从头开始的硬件环境,TLB和Cache中不会有任何的残留的A进程的数据来影响当前B进程的执行。当然,稍微有一点遗憾的就是在B进程开始执行的时候,TLB和Cache都是冰冷的(空空如也),因此,B进程刚开始执行的时候,TLB miss和Cache miss都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了性能的下降。
3、如何提高TLB的性能?
对一个模块的优化往往需要对该模块的特性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归类,上一节,我们采用进程地址空间这样的术语,其实它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内核地址空间和用户地址空间。对于所有的进程(包括内核线程),内核地址空间是一样的,因此对于这部分地址翻译,无论进程如何切换,内核地址空间转换到物理地址的关系是永远不变的,其实在进程A切换到B的时候,不需要flush掉,因为B进程也可以继续使用这部分的TLB内容(上图中,橘色的block)。对于用户地址空间,各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在进程A切换到B的时候,TLB中的和A进程相关的entry(上图中,青色的block)对于B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需要flush掉。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们其实需要区分global和local(其实就是process-specific的意思)这两种类型的地址翻译,因此,在页表描述符中往往有一个bit来标识该地址翻译是global还是local的,同样的,在TLB中,这个标识global还是local的flag也会被缓存起来。有了这样的设计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而flush all或者只是flush local tlb entry。
4、特殊情况的考量
我们考虑下面的场景:进程A切换到内核线程K之后,其实地址空间根本没有必要切换,线程K能访问的就是内核空间的那些地址,而这些地址也是和进程A共享的。既然没有切换地址空间,那么也就不需要flush 那些进程特定的tlb entry了,当从K切换会A进程后,那么所有TLB的数据都是有效的,从大大降低了tlb miss。此外,对于多线程环境,切换可能发生在一个进程中的两个线程,这时候,线程在同样的地址空间,也根本不需要flush tlb。
4、进一步提升TLB的性能
还有可能进一步提升TLB的性能吗?有没有可能根本不flush TLB?
当然可以,不过这需要我们在设计TLB block的时候需要识别process specific的tlb entry,也就是说,TLB block需要感知到各个进程的地址空间。为了完成这样的设计,我们需要标识不同的address space,这里有一个术语叫做ASID(address space ID)。原来TLB查找是通过虚拟地址VA来判断是否TLB hit。有了ASID的支持后,TLB hit的判断标准修改为(虚拟地址+ASID),ASID是每一个进程分配一个,标识自己的进程地址空间。TLB block如何知道一个tlb entry的ASID呢?一般会来自CPU的系统寄存器(对于ARM64平台,它来自TTBRx_EL1寄存器),这样在TLB block在缓存(VA-PA-Global flag)的同时,也就把当前的ASID缓存在了对应的TLB entry中,这样一个TLB entry中包括了(VA-PA-Global flag-ASID)。
有了ASID的支持后,A进程切换到B进程再也不需要flush tlb了,因为A进程执行时候缓存在TLB中的残留A地址空间相关的entry不会影响到B进程,虽然A和B可能有相同的VA,但是ASID保证了硬件可以区分A和B进程地址空间。
三、多核的TLB操作
1、block diagram
完成单核场景下的分析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多核的情况。进程切换相关的TLB逻辑block示意图如下:
在多核系统中,进程切换的时候,TLB的操作要复杂一些,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各个cpu core有各自的TLB,因此TLB的操作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flush all,即将所有cpu core上的tlb flush掉,还有一类操作是flush local tlb,即仅仅flush本cpu core的tlb。另外一个原因是进程可以调度到任何一个cpu core上执行(当然具体和cpu affinity的设定相关),从而导致task处处留情(在各个cpu上留有残余的tlb entry)。
2、TLB操作的基本思考
根据上一节的描述,我们了解到地址翻译有global(各个进程共享)和local(进程特定的)的概念,因而tlb entry也有global和local的区分。如果不区分这两个概念,那么进程切换的时候,直接flush该cpu上的所有残余。这样,当进程A切出的时候,留给下一个进程B一个清爽的tlb,而当进程A在其他cpu上再次调度的时候,它面临的也是一个全空的TLB(其他cpu的tlb不会影响)。当然,如果区分global 和local,那么tlb操作也基本类似,只不过进程切换的时候,不是flush该cpu上的所有tlb entry,而是flush所有的tlb local entry就OK了。
对local tlb entry还可以进一步细分,那就是了ASID(address space ID)或者PCID(process context ID)的概念了(global tlb entry不区分ASID)。如果支持ASID(或者PCID)的话,tlb操作变得简单一些,或者说我们没有必要执行tlb操作了,因为在TLB搜索的时候已经可以区分各个task上下文了,这样,各个cpu中残留的tlb不会影响其他任务的执行。在单核系统中,这样的操作可以获取很好的性能。比如A---B--->A这样的场景中,如果TLB足够大,可以容纳2个task的tlb entry(现代cpu一般也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A再次切回的时候,TLB是hot的,大大提升了性能。
不过,对于多核系统,这种情况有一点点的麻烦,其实也就是传说中的TLB shootdown带来的性能问题。在多核系统中,如果cpu支持PCID并且在进程切换的时候不flush tlb,那么系统中各个cpu中的tlb entry则保留各种task的tlb entry,当在某个cpu上,一个进程被销毁,或者修改了自己的页表(也就是修改了VA PA映射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将该task的相关tlb entry从系统中清除出去。这时候,你不仅仅需要flush本cpu上对应的TLB entry,还需要shootdown其他cpu上的和该task相关的tlb残余。而这个动作一般是通过IPI实现(例如X86),从而引入了开销。此外PCID的分配和管理也会带来额外的开销,因此,OS是否支持PCID(或者ASID)是由各个arch代码自己决定(对于linux而言,x86不支持,而ARM平台是支持的)。
四、进程切换中的tlb操作代码分析
1、tlb lazy mode
在context_switch中有这样的一段代码:
if (!mm) {
next->active_mm = oldmm;
atomic_inc(&oldmm->mm_count);
enter_lazy_tlb(oldmm, next);
} else
switch_mm(oldmm, mm, next);
这段代码的意思就是如果要切入的next task是一个内核线程(next->mm == NULL )的话,那么可以通过enter_lazy_tlb函数标记本cpu上的next task进入lazy TLB mode。由于ARM64平台上的enter_lazy_tlb函数是空函数,因此我们采用X86来描述lazy TLB mode。
当然,我们需要一些准备工作,毕竟对于熟悉ARM平台的嵌入式工程师而言,x86多少有点陌生。
到目前,我们还都是从逻辑角度来描述TLB操作,但是在实际中,进程切换中的tlb操作是HW完成还是SW完成呢?不同的处理器思路是不一样的(具体原因未知),有的处理器是HW完成,例如X86,在加载cr3寄存器进行地址空间切换的时候,hw会自动操作tlb。而有的处理是需要软件参与完成tlb操作,例如ARM系列的处理器,在切换TTBR寄存器的时候,HW没有tlb动作,需要SW完成tlb操作。因此,x86平台上,在进程切换的时候,软件不需要显示的调用tlb flush函数,在switch_mm函数中会用next task中的mm->pgd加载CR3寄存器,这时候load cr3的动作会导致本cpu中的local tlb entry被全部flush掉。
在x86支持PCID(X86术语,相当与ARM的ASID)的情况下会怎样呢?也会在load cr3的时候flush掉所有的本地CPU上的 local tlb entry吗?其实在linux中,由于TLB shootdown,普通的linux并不支持PCID(KVM中会使用,但是不在本文考虑范围内),因此,对于x86的进程地址空间切换,它就是会有flush local tlb entry这样的side effect。
另外有一点是ARM64和x86不同的地方:ARM64支持在一个cpu core执行tlb flush的指令,例如tlbi vmalle1is,将inner shareablity domain中的所有cpu core的tlb全部flush掉。而x86不能,如果想要flush掉系统中多有cpu core的tlb,只能是通过IPI通知到其他cpu进行处理。
好的,至此,所有预备知识都已经ready了,我们进入tlb lazy mode这个主题。虽然进程切换伴随tlb flush操作,但是某些场景亦可避免。在下面的场景,我们可以不flush tlb(我们仍然采用A--->B task的场景来描述):
(1)如果要切入的next task B是内核线程,那么我们也暂时不需要flush TLB,因为内核线程不会访问usersapce,而那些进程A残留的TLB entry也不会影响内核线程的执行,毕竟B没有自己的用户地址空间,而且和A共享内核地址空间。
(2)如果A和B在一个地址空间中(一个进程中的两个线程),那么我们也暂时不需要flush TLB。
除了进程切换,还有其他的TLB flush场景。我们先看一个通用的TLB flush场景,如下图所示:
一个4核系统中,A0 A1和A2 task属于同一个进程地址空间,CPU_0和CPU_2上分别运行了A0和A2 task,CPU_1有点特殊,它正在运行一个内核线程,但是该内核线程正在借用A1 task的地址空间,CPU_3上运行不相关的B task。
当A0 task修改了自己的地址翻译,那么它不能只是flush CPU_0的tlb,还需要通知到CPU_1和CPU_2,因为这两个CPU上当前active的地址空间和CPU_0是一样的。由于A1 task的修改,CPU_1和CPU_2上的这些缓存的TLB entry已经失效了,需要flush。同理,可以推广到更多的CPU上,也就是说,在某个CPUx上运行的task修改了地址映射关系,那么tlb flush需要传递到所有相关的CPU中(当前的mm等于CPUx的current mm)。在多核系统中,这样的通过IPI来传递TLB flush的消息会随着cpu core的增加而增加,有没有办法减少那些没有必要的TLB flush呢?当然有,也就是上图中的A1 task场景,这也就是传说中的lazy tlb mode。
我先回头看看代码。在代码中,如果next task是内核线程,我们并不会执行switch_mm(该函数会引起tlb flush的动作),而是调用enter_lazy_tlb进入lazy tlb mode。在x86架构下,代码如下:
static inline void enter_lazy_tlb(struct mm_struct *mm, struct task_struct *tsk)
{
#ifdef CONFIG_SMP
if (this_cpu_read(cpu_tlbstate.state) == TLBSTATE_OK)
this_cpu_write(cpu_tlbstate.state, TLBSTATE_LAZY);
#endif
}
在x86架构下,进入lazy tlb mode也就是在该cpu的cpu_tlbstate变量中设定TLBSTATE_LAZY的状态就OK了。因此,进入lazy mode的时候,也就不需要调用switch_mm来切换进程地址空间,也就不会执行flush tlb这样毫无意义的动作了。enter_lazy_tlb并不操作硬件,只要记录该cpu的软件状态就OK了。
切换之后,内核线程进入执行状态,CPU_1的TLB残留进程A的entry,这对于内核线程的执行没有影响,但是当其他CPU发送IPI要求flush TLB的时候呢?按理说应该立刻flush tlb,但是在lazy tlb mode下,我们可以不执行flush tlb操作。这样问题来了:什么时候flush掉残留的A进程的tlb entry呢?答案是在下一次进程切换中。因为一旦内核线程被schedule out,并且切入一个新的进程C,那么在switch_mm,切入到C进程地址空间的时候,所有之前的残留都会被清除掉(因为有load cr3的动作)。因此,在执行内核线程的时候,我们可以推迟tlb invalidate的请求。也就是说,当收到ipi中断要求进行该mm的tlb invalidate的动作的时候,我们暂时没有必要执行了,只需要记录状态就OK了。
2、ARM64中如何管理ASID?
和x86不同的是:ARM64支持了ASID(类似x86的PCID),难道ARM64解决了TLB Shootdown的问题?其实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还没有想明白。很显然,在ARM64中,我们不需要通过IPI来进行所有cpu core的TLB flush动作,ARM64在指令集层面支持shareable domain中所有PEs上的TLB flush动作,也许是这样的指令让TLB flush的开销也没有那么大,那么就可以选择支持ASID,在进程切换的时候不需要进行任何的TLB操作,同时,由于不需要IPI来传递TLB flush,那么也就没有特别的处理lazy tlb mode了。
既然linux中,ARM64选择支持ASID,那么它就要直面ASID的分配和管理问题了。硬件支持的ASID有一定限制,它的编址空间是8个或者16个bit,最大256或者65535个ID。当ASID溢出之后如何处理呢?这就需要一些软件的控制来协调处理。我们用硬件支持上限为256个ASID的情景来描述这个基本的思路:当系统中各个cpu的TLB中的asid合起来不大于256个的时候,系统正常运行,一旦超过256的上限后,我们将全部TLB flush掉,并重新分配ASID,每达到256上限,都需要flush tlb并重新分配HW ASID。具体分配ASID代码如下:
static u64 new_context(struct mm_struct *mm, unsigned int cpu)
{
static u32 cur_idx = 1;
u64 asid = atomic64_read(&mm->context.id);
u64 generation = atomic64_read(&asid_generation);
if (asid != 0) {-------------------------(1)
u64 newasid = generation | (asid & ~ASID_MASK);
if (check_update_reserved_asid(asid, newasid))
return newasid;
asid &= ~ASID_MASK;
if (!__test_and_set_bit(asid, asid_map))
return newasid;
}
asid = find_next_zero_bit(asid_map, NUM_USER_ASIDS, cur_idx);---(2)
if (asid != NUM_USER_ASIDS)
goto set_asid;
generation = atomic64_add_return_relaxed(ASID_FIRST_VERSION,----(3)
&asid_generation);
flush_context(cpu);
asid = find_next_zero_bit(asid_map, NUM_USER_ASIDS, 1); ------(4)
set_asid:
__set_bit(asid, asid_map);
cur_idx = asid;
return asid | generation;
}
(1)在创建新的进程的时候会分配一个新的mm,其software asid(mm->context.id)初始化为0。如果asid不等于0那么说明这个mm之前就已经分配过software asid(generation+hw asid)了,那么new context不过就是将software asid中的旧的generation更新为当前的generation而已。
(2)如果asid等于0,说明我们的确是需要分配一个新的HW asid,这时候首先要找一个空闲的HW asid,如果能够找到(jump to set_asid),那么直接返回software asid(当前generation+新分配的hw asid)。
(3)如果找不到一个空闲的HW asid,说明HW asid已经用光了,这是只能提升generation了。这时候,多有cpu上的所有的old generation需要被flush掉,因为系统已经准备进入new generation了。顺便一提的是这里generation变量已经被赋值为new generation了。
(4)在flush_context函数中,控制HW asid的asid_map已经被全部清零了,因此,这里进行的是new generation中HW asid的分配。
3、进程切换过程中ARM64的tlb操作以及ASID的处理
代码位于arch/arm64/mm/context.c中的check_and_switch_context:
void check_and_switch_context(struct mm_struct *mm, unsigned int cpu)
{
unsigned long flags;
u64 asid;
asid = atomic64_read(&mm->context.id); -------------(1)
if (!((asid ^ atomic64_read(&asid_generation)) >> asid_bits) ------(2)
&& atomic64_xchg_relaxed(&per_cpu(active_asids, cpu), asid))
goto switch_mm_fastpath;
raw_spin_lock_irqsave(&cpu_asid_lock, flags);
asid = atomic64_read(&mm->context.id);
if ((asid ^ atomic64_read(&asid_generation)) >> asid_bits) { ------(3)
asid = new_context(mm, cpu);
atomic64_set(&mm->context.id, asid);
}
if (cpumask_test_and_clear_cpu(cpu, &tlb_flush_pending)) ------(4)
local_flush_tlb_all();
atomic64_set(&per_cpu(active_asids, cpu), asid);
raw_spin_unlock_irqrestore(&cpu_asid_lock, flags);
switch_mm_fastpath:
cpu_switch_mm(mm->pgd, mm);
}
看到这些代码的时候,你一定很抓狂:本来期望支持ASID的情况下,进程切换不需要TLB flush的操作了吗?怎么会有那么多代码?呵呵~~实际上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干,代码中嵌入太多管理asid的内容了。
(1)现在准备切入mm变量指向的地址空间,首先通过内存描述符获取该地址空间的ID(software asid)。需要说明的是这个ID并不是HW asid,实际上mm->context.id是64个bit,其中低16 bit对应HW 的ASID(ARM64支持8bit或者16bit的ASID,但是这里假设当前系统的ASID是16bit)。其余的bit都是软件扩展的,我们称之generation。
(2)arm64支持ASID的概念,理论上进程切换不需要TLB的操作,不过由于HW asid的编址空间有限,因此我们扩展了64 bit的software asid,其中一部分对应HW asid,另外一部分被称为asid generation。asid generation从ASID_FIRST_VERSION开始,每当HW asid溢出后,asid generation会累加。asid_bits就是硬件支持的ASID的bit数目,8或者16,通过ID_AA64MMFR0_EL1寄存器可以获得该具体的bit数目。
当要切入的mm的software asid仍然处于当前这一批次(generation)的ASID的时候,切换中不需要任何的TLB操作,可以直接调用cpu_switch_mm进行地址空间的切换,当然,也会顺便设定active_asids这个percpu变量。
(3)如果要切入的进程和当前的asid generation不一致,那么说明该地址空间需要一个新的software asid了,更准确的说是需要推进到new generation了。因此这里调用new_context分配一个新的context ID,并设定到mm->context.id中。
(4)各个cpu在切入新一代的asid空间的时候会调用local_flush_tlb_all将本地tlb flush掉。
原文标题:郭健: 进程切换分析之——TLB处理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Linuxer】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