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如何?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中国正在推动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汽车芯片,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现在,中国几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开始生产一些令人惊叹且外观新颖的汽车。随着我们(国际大厂)帮助越来越多的汽车技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兴趣日益增长。   这不仅仅是最终产品。在电动汽车电池方面,从某些方面来讲,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现代化的汽车极为复杂。平均每辆汽车至少具有50个芯片,而电子产品占整个BOM清单的40%以上。谁提供这些芯片,这些芯片的功能是什么,以及中国的哪些公司正在进入这一市场?   由于中国汽车公司面临芯片供应短缺,导致一些小规模的生产停顿,这些问题最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如何?

 

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价值约410亿美元,约占整个半导体市场的12%,未来几年可能会增长到650亿美元。   汽车芯片全球销售额的不到3%来自中国公司。欧洲公司约占37%,美国公司约占30%,日本公司约占25%。在全球20家顶级汽车半导体公司中,只有一家是中国公司,即使那是一家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的NXP衍生出来的公司,其总部仍位于荷兰。   随着对自动驾驶功能的需求不断增长,汽车内的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如此之多,以至于今天的汽车更像是一台带轮的计算机。   汽车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芯片,从简单到复杂。主要类型是控制芯片,模拟和混合信号电源芯片,传感器,无线通信,接口芯片和存储芯片。   中国拥有雄心勃勃的汽车野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为什么它仍占整个汽车芯片市场的一小部分?   好吧,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个市场很困难。出于很多原因,这很困难,但并不是很难克服。任何新进入该市场的公司都需要耐心并且准备花费很多时间和投入,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是不赚钱的。一些习惯于消费市场芯片的公司只是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产品和供应商要求

与中国擅长设计的普通消费品芯片不同,汽车芯片就像车辆中的其它部件一样,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汽车芯片必须能够承受更宽的温度范围,耐振动,冲击,抗干扰并且故障率非常低。   汽车公司通常要求每十亿个零件只能有个位数的缺陷,有时甚至是零缺陷。相比之下,工业级芯片通常需要不到百万分之一,而消费级芯片则只需要千分之几。所有这些可靠性和一致性必须在批量生产时实现,并且产品的每个部分都必须可追溯,包括包装甚至原材料。   但这些还不是全部。   对于汽车公司而言,拥有针对特定功能的最佳,最可靠的芯片并不总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需要知道,芯片制造商可以长期稳定地生产相同的芯片。   该芯片不仅必须至少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持续使用(通常超过15年),而且还必须在车辆制造商生产汽车模型的过程中至少使用30年。因此,供应链必须可靠且稳定数十年。  

行业标准

为了确保半导体供应商满足要求,汽车制造商要求其供应商通过行业标准测试。使用这些基准,他们可以确定合适的供应商。最常见的标准是用于可靠性的AEC-Q100,用于功能安全的ISO 26262和用于质量管理的ISO / TS 16949。   所有这些标准使多数半导体公司都难以进入汽车行业。完成相关测试,提交文件,获得芯片所有相关标准的认证,确保您的供应商也符合该标准,然后成为汽车制造商的认可供应商,最多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隐藏费用

这些质量管理法案中包含制造和法律费用。   汽车芯片所需的质量水平意味着许多行业参与者都是集成设计制造商(IDM),这意味着他们既要制造芯片又要进行设计。这确保不仅设计过程符合汽车标准,而且要确保制造和封装。这意味着进入市场的前期资本支出要比仅仅成立一家无晶圆厂公司要多得多。   法律费用也可能增加。如果芯片出了问题,汽车行业的半导体供应商通常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可能要承担产品更换,赔偿和罚款的一些费用。任何考虑进入该行业的公司都将非常谨慎,并可能认为这不值得。   即使新进入者决定愿意承担所有这些费用并通过所有标准要求,说服汽车制造商购买其芯片也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较早的半导体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已经拥有牢固的供应链关系,而这很难被打破。  

谁做得好,中国能做什么?

中国汽车芯片公司可分为三大类:收购,进入汽车领域的成熟公司以及新兴公司。   中国最大的汽车芯片公司是通过收购来实现的。Nexperia(由Wingtech收购),ISSI(由Ingenic收购)和Omnivision(由Will Semi收购)在各自的特定领域,MOSFET,存储器和图像传感器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二类公司(如华为)或新进入者(如Semidrive和Horizon)目前专注于中国,但它们具有全球野心。   我认为可以预见,中国将占据更多的市场,尤其是在国内。中国甚至可以开始创建自己的汽车标准,以使其更容易实现。  

原文标题:外媒眼里的中国汽车芯片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FPGA设计论坛】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