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学城园区智能体高峰论坛”在深圳光明区举办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12月22日,“走进鹏城智能体”系列首场活动“光明科学城园区智能体高峰论坛”在深圳光明区拉开序幕。活动结合了以光明科学城为代表的新建园区的智慧化需求,邀请200余位各级主管部门、合作伙伴代表共同探讨,打造有竞争力的园区智能体方案,全力助推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宗平、华为中国区政企业务副总裁陈斌为活动致辞,深圳市光明区委常委,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刘桂林、光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王妍、华为智慧园区业务部总裁苏宝华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近年来,深圳陆续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重大机遇。深圳以光明科学城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引擎。

深圳市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张玲在会中分享了光明科学城的未来发展规划,她提到光明科学城将围绕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空间规划建设,即一个光明中心区、一个装置集聚区与一个产业转化区。到2020年光明科学城初步形成科学城建设基本框架体系,计划到2025年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介绍光明科学城未来发展规划

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ICT技术逐步与行业融合,产生了巨大的裂变效应,也为园区的智慧化带来了新机遇,在园区中实现全场景智慧成为可能。

华为智慧园区业务部副总裁崔海峰表示:

“  为匹配光明科学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园区智慧化发展水平,华为基于无处不在的联接、无所不及的智能、融合共享的数据,全力协助光明区打造园区智能体。未来智慧园区将是融合人机物事、富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我们把一个个园区智慧化了,拼起来就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智能世界!

▲华为智慧园区业务部副总裁崔海峰

介绍华为园区智能体方案

华为智慧园区业务部产业园区行业总监刘振华表示:

“  国内大部分产业园区正处于从信息化到智能化,从智能化到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借助新ICT技术,通过多维度的联接融合,实现“管理、服务、运营”一体化,打造兴业、增效、惠民的智慧化产业园区。

分享产业园区实践

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进军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力量,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能为全国其他国家级科学城建设提供借鉴。原上海张江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园区资本联盟执行主席兼商学院院长葛培健在会中分享道:

“  未来产业园区将围绕企业服务和人的需求,以数字化技术加持,实现园区整体智慧化转型,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智慧园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运维管理体系,围绕战略顶层设计,实现建设管理一体化、规划运营统筹化、成本效率最优化、平台架构开放化、技术创新迭代化。

园区资本联盟执行主席兼商学院院长葛培健做分享

德勤中国合伙人李扬分享道:

“   智慧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的升级或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根据园区的定位与智慧化需求,从园区运营的全局出发,整体设计,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断完善,保证园区可持续发展。

产业园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承担了重要战略使命,与会嘉宾结合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战略,围绕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全生命周期智慧化,展开了精彩讨论。

深圳市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铁华表示:

“  光明区将着力构筑“一廊、三区、五集群”的总体空间布局,支撑光明区建设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光明区政数局负责人认为:

“  要把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结合起来,同步规划与建设,为未来发展预留物理承载空间,坚持“科学、产业、城市、人”融合发展理念,把智慧园区打造成科技引领发展、数据驱动价值的先行示范。

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所长李公立分享道:

“  空间、产业、数字化技术融合日益紧密,科学城的建设要从规划开始,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打造全球产业园区标杆。

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联合会与华为科技创新合作签约仪式现场举行,双方将基于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需求,华为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黑土地”,聚焦打造云网边端协同的ICT基础设施平台,做好华为擅长的“园区数字平台、园区联接”,开放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和最佳实践,联合光明本土科创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将园区业务应用、终端的巨大市场全部开放给合作伙伴,共同支撑与服务好光明科学城的产业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自2020年9月深圳市与华为宣布共建鹏城智能体以来,华为持续深入参与市区各类园区的智慧化建设,联合客户、伙伴深度创新,让城市治理者能感知城市每一个角落,让企业拥有更开放的创新土壤,让市民可以享受更便捷的园区服务。

 

责任编辑:xj

原文标题:“走进鹏城智能体”系列活动来了,首站光明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华为IT产品解决方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