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如何穿越不确定性的“迷雾”?

描述

12月21日上午,在高工机器人年会开幕式专场上,以“制造业如何穿越不确定性迷雾”为主题的圆桌对话顺利举行,参与本次对话的嘉宾分别为:利元亨副董事长卢淼、埃斯顿执行总裁诸春华、CANDY集团中国区物流总监李德林、越疆科技CEO刘培超、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富士康科技集团机构采购处处长张作为、康佳集团制造工艺部总经理邓柏禾、振华新能源副董事长李树军。

本次圆桌对话由高工机器人董事长张小飞博士主持。

张小飞:2020全球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传统产业面临着重重不确定性,产业上下游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创造下一轮的增长点。从各位嘉宾的各自角度来看,未来三到五年笼罩在产业上方的迷雾是什么?我们如何穿越?

李树军:我个人感受比较强烈的有两点,一个是在锂电行业中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是必须的,这其中的关键并不是招不招人的问题,而是依赖人工,产品的成本和性能无法得到持续保障,从而导致企业无法在市场上获得充分的生存空间。第二点,在锂电行业中进行智能制造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因此行业发展愈发向资本集中,谁有钱谁就能生存。

因此,对于锂电行业来说,确定性并不存在,未来三五年中,具有规模优势、自动化程度高,甚至是实现集群式智能制造的厂商必定会“赢得天下”。对于我们行业而言,目前迫切需要的真正降本增效,保障产品性能的解决方案。

张小飞:给大家举个例子,最近宁德时代开出了一个58亿的智造“大礼包”,很多设备厂商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兴奋同时也很紧张,这里面涉及到的关键是如何做好,也就是厂商如何去真正为客户赋能的问题。

邓伯禾:谈到迷雾,这是此前困扰康佳的一个问题。康佳主要是做家电,这其实是一个很难的行业。前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康佳的智能制造,但直到今年,我们内部认为属于康佳智能制造的元年才真正到来。之前,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也有过不少投资,但整体规划并没有太清晰明确。2020年,我们把握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参与竞争,必须不断拔高自身水平,降维是没有用的。为此,我们计划对康佳若干个生产基地进行大规模投资,实现康佳的高质量发展。

也借高工这个舞台,真正邀请优秀的硬件和方案商的朋友参与到康佳高质量发展计划中,康佳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有能力、有技术,给予康佳充分的支持,我们可以说是零门槛的邀请大家来加入我们。

张作为:刚刚飞哥提到三年迷雾,其实不要说三年,就是即将到来的2021年也是充满变化。此前,和硕昆山工厂因为用学生工,导致订单移转;伟创在印度的工厂因为劳工问题造成公司损失,这些大厂都面临着系列困扰。富士康一直在积极推动机器人计划,2019年集团内部用上自己生产的机器人就达到九千多台,后来因为改组问题,富士康机器人生产单位有所萎缩。我们的态度也从原来的到底要不要自己发展机器人产品和技术,到现在积极对外开放。

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3C产业中产品消费周期是12—15个月,如果在这个时间内设备投资无法及时回收的话,不管找甲方还是做甲方,推动这些案例都会碰上现实的困难。现在国内人口红利已逐渐消失,而上自动化解决方案实际上有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解决人口红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在成本可控条件下,保证可靠及高品质的生产。

吴丰礼:制造业是分层的,刚才大家都在讲头部企业,未来头部企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可能都是数以几十亿计的需求量抛出来,这是头部效应。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另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如果再不上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话,很有可能会出局。中国有一句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小企业某种程度上也是大企业的资源,所以我们也要关注中小企业怎么实现自动化,甚至是做成熄灯工厂,但是这个过程很难,如何为他们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这五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

张小飞:所以拓斯达的高速发展是有道理的,左手拉着老大,右手把几十万家中小企业服务得很好。

吴丰礼:这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和演员转型做导演的思维有些类似。做演员的时候必须时刻具备竞争性思维,争做主角;而做导演之后要懂得培养更多的主角,真正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才是我们做的,而不是一枝独秀。集成商如何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这其中存在的挑战非常多。集成商也是有头部概念的,拓斯达希望从头部到慢慢做平台更多为大家赋能。

刘培超:作为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都非常熟悉,但协作与智能机器人,用户才刚刚对概念有了基本的认知和接受。从我的角度来看,协作机器人不会是最终的产品形态,最终要发展成为更灵活、更安全的机械手臂。未来的3-5年中,协作机器人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是它能否大规模落地,目前在产品升级方面,协作机器人的易操作与易部署问题已经解决,越疆进一步推动了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接下来它需要和周边产品建立融合生态,完成其人机协作的使命。第二个挑战则是未来整个产品定义的方向。

因此,对于这个行业的挑战,我们其实看得很清楚,如果要说迷雾的话,内外承压的中国中低端制造业能不能留得住,如果要留住,如何采取措施缓解他们面临的困境,这是我关注的重点。

卢淼:我个人观点是,其实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的渗透率还比较低,坦率来讲大势还是很清晰的,不太迷,也没有太多雾。要说迷雾,应该是在于整个产业制造本身,我们的技术、产品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能不能够Get到客户的点,这才是要去解决的问题。其实目前,我们的智能制造产业已经在加速进步,甚至某些领域已经超越了外资品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内功还不够强。利元亨应对迷雾的八字秘诀:技术立业,苦练内功。    

李德林:我接触到的广大制造企业比较明显的一个痛点是,引进了先进的德国、日本设备后,却发现维护成本非常高。企业在引进高端设备和相关人才储备上是失衡的,特别是在疫情时期,设备来了中国后,外资品牌连基本的安装、辅导培训都做不了,这其实给企业增加了很多的压力。

诸春华:从埃斯顿自身来说,规模化是未来几年最大的迷雾。说实话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无论是终端还是系统集成商要求越来越高,性能要好,服务要到位,给出的价格却越来越低,这对本体厂商来说是巨大的压力。既要苦修核心技术,又面临内外夹击。国产在成本管控、全方位服务上煞费苦心,外资品牌同样在做,当哪一天外资品牌成本更低,服务更好,这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压力。

第二就是,目前埃斯顿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一半的营收来自海外,一半员工来自海外,如何应对不确定的国际形势变局,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l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