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程度的信息采集适用人脸识别

触控感测

202人已加入

描述

  人们正处在技术大爆炸时代,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到各个领域,给我们带来诸多便捷,如人脸识别、智能锁、智能手机等。那么,哪种程度的信息采集适用人脸识别?

  目前,人脸识别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如手机、门锁、安检等,是人工智能中最热话题,为生活出行、社会治安等提供了便利。个人身份信息可通过人脸识别显示出来。

  刷脸是否安全

  人脸识别技术日渐成熟,将成为发展趋势。据前瞻行业研究院预测,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将在中国市场快速成长,应用行业更加广泛,预计2021年,将突破50亿元。

  之前,浙江小学生发现打印照片就能代替“刷脸”,骗过小区里的丰巢快递柜的新闻,似乎正是其“不靠谱”的写照。由此引发了用户对技术本身安全。实际上是快递柜未加入活体检测技术而导致的这种现象。

  就技术本身,目前,2D和3D是人脸识别两种技术方案,如支付宝和微信通过软硬件结合方式,进行检测,进行3D人脸识别,可游侠防范视频、纸片等冒充。

  不同场景,不同边界

  商业化场景,蕴含着更高的信息安全风险、潜在丰富的信息内涵,所以企业应在符合法律法规下,使用人脸识别评估行为。

  就公共利益应用场景,自然人的人脸信息也得在一定程度内被限制。如种族平等、言论自由,所以要注意遵守授权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等。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合规问题:

  一、含人脸图像的照片的性质认定。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商业化使用。

  《网安法》要求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要经过收集者同意。将监控设备基于安监目的所收集的人脸图像、影像信息进一步应用于商业化的精准广告营销,超出了消费者对于其个人信息使用的正常预期。

  三、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限制。

  四、人脸识别技术下的歧视问题。

  就个人信息处理合法化、透明化,我国要求日渐增强,企业可在自动化算法下,处理人脸识别信息,并作出决定,但为避免出现的算法歧视给自然人造成影响,建议如下:

  1、全面告知人脸识别信息的使用用途;

  2、AI自动算法的工作原理以及AI将使用何种特征来评估数据主体;

  3、就收集人脸识别信息以及后续的AI处理行为获取数据主体同意;

  4、向个人信息主体提供申诉方法,以保障受影响的主体质疑自动化决策所做结论的权利。

  由于技术、原始数据偏差、算法设计者自身偏见,使用人脸识别算法通过标签的判断方式增加了歧视性决策的分析。人脸识别可能会加速现有不平等现象,因为缺乏监管、保障措施、不够透明、问着机制不够等。因此,歧视在不经意间就进行了。

  我国法律对面部识别特征进行较为严格的保护

  人脸识别,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技术发展却无边界,可使用必须要有边界,不可逾越。就人像采集法律法规,我国主要集中于出入境管理、身份证办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根据《网安法》,就人脸识别技术,只有第一次在数据库存储面部识别特征,之后的面部识别仅有校对功能,这样可减少数据泄露的安全风险。

  总之,人脸识别,随着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忽视信息安全、隐私泄露等问题,要重视法律法规。
责任编辑:YYX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