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占据主导地位四种新兴云计算技术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尽管人们已经熟悉了云计算技术在IT公司中的重要性,但今年可能会出现新的市场需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市场的确需要创新,并带来业务范式的新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冠状病毒疫情是2020年颠覆性发展的主要催化剂的原因。在不确定的时期,云计算技术已经通过为全球业务提供支持来实现具有急需的弹性和敏捷性。从技术上讲,云计算是指按需付费的方式,通过Internet提供按需计算服务。

  这些服务范围从云应用程序到数据处理再到数据存储。云还提供了灵活的IT资产,这些资产可以加快产品上市时间,转变业务模型,并具有进行试验的能力,从而可以消除所有压力。如今,它已经走过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包括边缘,无服务器,网格和实用程序计算,应用程序服务提供以及软件即服务(SaaS)。今年,云纯粹主义者还预测将见证云采用的新趋势。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望在2021年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兴云计算技术和服务。

  1. 云迁移服务

  不断吸收同化数据以做出以数据为依据的决策并提取相关见解的需求,促使公司选择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平台。随着大流行迫使公司重新考虑其IT战略并采用数字技术,向云平台的迁移势头得以保持,以维持家庭文化和满足数据存储需求。今年也将见证企业软件工具向云的延续。

  Gartner公司在最新的市场调查中预测,到2021年,全球最终用户在公共云服务上的支出预计将增长18.4%,总额达到3049亿美元,高于2020年的2575亿美元。

  由于云迁移服务市场在中小企业和巨型企业中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云供应商将提出新的补偿方案,以鼓励更多的云迁移服务。此外,由于按需付费等云功能,按需可扩展云模型的交付为寻求成本效率和业务灵活性的公司提供了动力。

  2. 混合云

  去年在2020年9月3日举行的IBM MediaeXchange2020大会上,IBM公司在一项研究中透露,混合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比单云快2.5倍。它还指出,到2023年,混合支出的份额估计将从42%增加到49%。

  与此同时,云计算厂商Nutanix公司最新报告显示,由于发生疫情,63%的企业增加了对混合云的投资,而全球这一比例仅为46%。该报告还指出,有97%的受访者认为混合云是其组织的正确架构,再次高于87%的全球平均水平。Nutanix公司的另一份报告发现,英国79%的受访者认为混合动力是理想的运营模式。

  混合云的最大特点是它成本不高,也不需要人工。这意味着无需进行重构,数据中心整合以及季节性和周期性容量利用率即可进行云迁移。此外,借助混合云,企业可以在同一平台上使用容器化的原生云应用程序部署和管理基于虚拟机的应用程序,同时保留利用公共云进行故障转移的能力。因此,可以放心地假设组织也将在2021年继续使混合云架构正式化。

  3. 云原生服务

  尽管云迁移可以模拟旧世界的应用程序和体系结构,同时可以为新的云技术获取收益,但企业必须采用“云原生”的思维方式。原生云是一种利用云计算交付模型的优势来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法。云原生提供了诸如更高的敏捷性,创新速度和更低的IT成本等优势,是云应用程序开发的未来。这些应用程序是模块化的,与本地应用程序的整体架构不同。此外,云原生开发适用于公共云和私有云。

  通常,基于云的本地服务(例如容器,微服务,服务网格和无服务器)是根据云本地的服务开发的。它还结合了DevOps和连续交付的概念。

  云原生服务通过消除约束并缩短实现业务价值的途径来帮助组织。它管理云安全性和合规性,还提供有关检测问题区域的实时通知。此外,云原生产品是连续的、全面的,并提供自动化但准确的风险评估。到2021年,云原生产品将重塑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促进信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它也将成为云计算的新界面。

  4. 微服务和容器

  随着云原生平台的广泛使用,很明显,微服务和容器的需求也将增加。微服务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其中,将应用程序分解为一组松散耦合的服务的分布式阵列。这些单功能服务由小型团队构建,与其他功能无关,并且仅通过公共接口进行通信。作为运行微服务应用程序的流行选择,容器通过仅“包含”应用程序自主操作所需的内容来实现操作系统虚拟化。这些可以是可执行文件,代码,库或文件。此外,每个微服务的数据都是独立的且不可变的,这意味着它们不会被更新而是被替换,仅保留API。今年,由开发人员部署的新微服务将大大增加。

  由于其可扩展性,在速度和敏捷性方面,微服务是云原生新采用率的驱动因素。通过在单独的容器中运行微服务,它们都可以独立部署。转向基于容器的微服务将导致执行环境更细粒度,由于允许应用程序隔离以及更快的初始化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实现组件共存。因此,随着开发人员计划其应用程序的长期可用性和可扩展性,近来,微服务在容器中的普及将日益普及。
责任编辑:YYX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