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厂家纷纷减产 ASML总裁:中美技术对抗或将持续存在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技术遏制升级,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企业进行多方打压和制裁,美国就是想控制全球的领先技术不进入中国。在美国施压下,荷兰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暂不向中国出售价值约2亿美元的极紫外光刻机(EUV)。

阿斯麦(ASML)总裁彼得·温宁克在1月14日举行的“路透未来大会”上表示,他预计即便美国拜登政府上任,美国和中国之间在半导体技术方面仍将出现进一步的对抗。他说,“半导体技术是创造价值基础的技术,这就是中美两国产业政策的核心,所以中美两国技术对抗的局面不会改变,而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局面。”

美国的狭隘心思阻碍了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再加上疫情蔓延让人们对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专用半导体的需求剧增,一些半导体企业因疫情也纷纷停产,多种因素最终导致全世界很多家企业都面临半导体短缺的问题。

日本《读卖新闻》1月13日报道称,半导体短缺导致世界各大汽车厂家纷纷减产。据悉,因为车用半导体短缺,从1月下旬开始,本田将在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5家工厂对一些车型实施减产。而丰田也暂停了在中国工厂的一部分生产线。其他一些日本车企或是减产,或是调整生产计划。德国车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正在或即将减产。

半导体能够控制电流和电压,可用于生产多种产品和构件。每台燃油车平均要30个半导体配件,转向助力、空调、气囊、导航、车窗控制等系统中均可见其身影。而高级车或是电动汽车需要的半导体数量更多,达80多个。

芯片的短缺,中国汽车生产也受到影响。中国已具备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但芯片短缺,凸显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中国企业须奋力打破车用高精尖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对于芯片短缺或是缺少高精尖芯片的问题,国家早已发现了该问题。去年,中国政府把“科技自力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此大力增加对半导体事业的投入。在中国的新五年规划中,中国开始转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定了到2020年将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2.1%提高到2.5%的目标。

随着加快对技术自力更生的追求,中国用实际行动在加快芯片的自主研发。中国的半导体业2020年通过公募、私募以及资产出售已经筹集将近380亿美元的资金,是2019年总数的两倍多。

此外,中国国内大学正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半导体专家的项目列为重点,试图解决行业缺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已经开始向它们的半导体项目输送更多的资源。

中科院更是集中人才优势、设备优势、项目优势,决定攻坚芯片领域。

目前,中国在芯片设计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在芯片制造上还要加快脚步。芯片制造涉及多个尖端行业,需要国家在多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

造芯片,要靠光刻机这个核心装备,它涉及数学、光学、流体力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表面物理与化学、精密仪器、机械、自动化、软件、图像识别等众多学科。其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包括透镜、光源、光束矫正器、能量控制器、能量探测器、掩膜台等。先进的光刻机,一般有多达10万个零部件。

目前,主流的40纳米、28纳米半导体工艺中的光刻过程,都是由193纳米液浸式光刻系统完成的,但受波长影响,技术已很难突破。

在此情况下,极紫外光刻机应运而生——它以13.5纳米极紫外光作为光源,其能将芯片的工艺精度实现至10纳米以下,并向着7纳米、5纳米迈进。

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阿斯麦公司能制造7纳米极紫外光刻机。而仅有美国英特尔、中国台积电、韩国三星等3家公司,可使用该光刻机完成7纳米、5纳米半导体工艺制造。

阿斯麦公司虽然能制造7纳米极紫外光刻机,但只拥有核心技术的10%,其他90%的核心器件都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知名企业,也就是说,阿斯麦公司将高科技进行了集成创新。据说,极紫外光刻机的光源和控制软件是美国造的,超精密机械及蔡司镜头是德国造的,特殊复合材料和光学器材技术是日本造的,轴承和阀件由瑞典和法国提供的。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同时具备制造极紫外光刻机所需要的全部技术。

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台积电、三星电子、英伟达、英特尔、高通、美国博通、美国得克萨斯仪器、美国超威半导体、美国美光科技、韩国SK海力士也大多是依赖于荷兰制造的光刻机。

香港半导体行业分析师林子恒1月10日分析称,目前面临的汽车芯片短缺问题,短期看是疫情等原因导致的供求失衡,但从更长期角度看,是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趋势,汽车厂商对芯片的需求大增,但芯片制造商对这一情况准备不足,芯片产能和储备量没能赶上下游的需求。

在振兴半导体事业上,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方针。相信,中国在有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先进科技公司的带领下,在中国人民科技兴国的感召下,中国半导体事业会逐步走出困境,未来会逐步在国际市场打下中国的一片天。

责任编辑:PSY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