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MCU,“国民芯”版图新格局

控制/MCU

1878人已加入

描述

国民技术(300077,以下简称“公司”)发布财报,根据此前公司业绩快报,公司有望实现扭亏为盈。这几年,因为投资新能源企业等遭遇大客户破产的接连影响,公司可谓是连续流年不顺。连续两年,公司就芯片主业拓展、收购对价调整以及法律诉讼等方面动作频频,从多个方面降低事件负面影响,财务数据有望扭转。国民技术的应对措施算是合格的,对市场而言,或意味着积极讯号。

布局MCU,“国民芯”版图新格局

连续两年应对危机的国民技术,又遇此次特殊时期,能否仍然实现公司业务转身,是市场一直关注的焦点。认为,“危”与“机”共同浮现,的确应了国民技术当前形势。以芯片业中MCU(微控制器)细分市场为例,由于欧美特殊时期形势趋于严峻,MCU国际大厂已有减产,供应链出现紧张是未来大概率事件。国内MCU供应商若能积极应对,或是进入市场的良机,从而实现国产MCU真正的进口替代。

近日,国民技术全资子公司国民科技发布了基于国民技术32位超低功耗高性能安全MCU芯片的额温枪解决方案,以向客户提供自主研发芯片及整体软硬件解决方案,已展现出公司紧随市场变化、紧抓机遇的业务策略。

这两年,国民技术“传统”业务方面出现阶段性的毛利和营收下降。根据公司以往年度报告,主因是USBKey安全主控芯片等产品市场进入市场成熟期,市场增量持续放缓或停滞,造成产品价格和毛利下降。从公司采取的措施看,一方面为降低不利影响,利用技术升级增强产品安全性能和通用性能、利用供应链资源优势降低成本,及扩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市场空间等;另一方面即积极布局新的业务增长点。其中,MCU已经成为国民技术近几年的战略关键词。

根据国民技术资料,公司近年来积极布局通用MCU产品,持续开展以先进工艺、低功耗技术、高性能和低成本优势为核心价值的通用 MCU 产品系列化设计研发工作,以期在国产化率较低的通用 MCU 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据了解,通常芯片从产品定义到研发到生产、上市,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而国民技术从2018年开始布局MCU,至2019年底新产品量产已箭在弦上,速度确实很快。笔者分析,这一新产品研制速度既有公司长期安全芯片领域的技术积累因素,也与公司在2018年初投资设立新加坡子公司、充分扩充和优化其芯片设计人才队伍高度相关。近年来国内半导体行业的火热直接导致半导体行业有更多的人才需求,但人才数量、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大差距。从这方面细思,在新加坡设立研发基地则可谓是国民技术极具前瞻性的布局,毕竟新加坡拥有全球大部分著名电子和半导体企业,也有世界一流的高校专业院系人才。

相对于其他国内同行业企业,国民技术进入MCU产品时间不算早。同样是“危”、“机”同在。如果国民技术能够找准其他产品的差异化发力,那么会得到机遇的青睐,毕竟目前国内MCU市场仍处于国外产品垄断的市场局面。

国民技术产品竞争力方面,去年底发布的MCU新品及全系产品序列化路线采用32 位内核平台,首发30多款产品采用ARM Cortex-M4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内核。全系列产品兼具高安全、高集成度、高可靠性技术优势,待机功耗极低,内置安全加解密算法、外围器件极少,外设资源丰富,综合性价较高,适用于工业控制、智能家电及智能家庭物联网终端、智能表计、安防、医疗电子、电机驱动、电池及能源管理、生物识别、通讯、传感器、机器自动化等领域产品的应用,覆盖物联网上百个应用场景。去年国民技术中选中移物联“MCU研发项目”,中选金额4,748万元,在带来业绩贡献的同时,更说明了其MCU芯片产品和技术已经获得国内知名物联网企业的认可。

有激进者认为,物联网产业会成为未来核心产业,而万物互联使安全问题愈发引发了行业的关注。目前市面上普遍的MCU均未从强安全角度考虑安全保护机制。整机厂为保障MCU产品安全,大多单独设计安全部分。但由于对于安全理解的差异化,市面上通用MCU产品的安全防护大都很薄弱。“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通用MCU的安全防护能力非常弱,拿到深圳华强北,只要几百上千元就能破开它的安全防护。”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事实上,ARM也曾推出新一代安全微控制器架构Cortex-M23和Cortex-M33,ST也针对物联网安全提供了一系列的STSAFE解决方案,但由于成本高等原因,市场表现不是很亲民。在这种情况下,深耕安全芯片设计领域的国民技术研发高安全通用MCU产品,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通用MCU+安全”这种玩法,可以将国民技术的优势最大化,毕竟安全正是它藏在骨子里的基因。

根据国民技术的规划,未来1-2年,公司MCU业务在主营业务占比中将不断提升,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可以看出,这两年在MCU领域的投入是战略性的,若进展顺利,或将成为其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轨道。

斯诺实业能否驶回发展快车道?

此前,公司收购斯诺实业,布局新能源领域,却不慎踩雷。这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新能源是国家近几年产业布局重点。除环保的考虑,能源还是交通、工商、基建等各行各业的发展驱动源。面对智能电网、储能电站等新热点的迅速推广,以及其他领域对高性能新能源的旺盛需求,公司布局负极材料领域的决策应是对未来能源产业优化升级的一种应对。

特别是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旺盛需求。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出货量26.5万吨,同比增长38%,增长速度可观。今年以来,国家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一是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是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是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

一季度为行业传统淡季,且由于特殊时期影响,大宗消费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3月以来已有包括发改、商务等多个部门发布购车补贴、以旧换新等催化政策,展现了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

再看看国民技术收购标的斯诺实业。据了解,负极材料市场呈现“三加五”的竞争格局,“三”分别指贝特瑞、杉杉股份和紫宸科技(璞泰来子公司),“五”分别是斯诺实业、正拓新能源、湖南星城(中科电气子公司)、翔丰华和凯金新能源。斯诺实业经历了大客户暴雷之后,在负极材料行业仍占据着较有利的地形。

此前,由于主要客户出现偿债风险、资金链断裂,斯诺实业在经营中面临考验,也令投资者担忧国民技术此次收购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公司下调对价及要求补偿款等举措,笔者认为该笔交易目前对价调整后,已基本契合了客户暴雷后的实际价值,甚至低于斯诺实业实际价值。同时,仅从财务数据看,斯诺实业大客户的负面影响,已在前期业绩下跌中消化。考虑到新能源负极材料前景,加上斯诺实业已经逐渐适应现状,调整了业务策略,公司下调对价及要求补偿款等举措较为合理。

目前,负极材料行业目前正经历整合,随着动力电池产品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对负极材料的产品性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人造石墨是未来行业主流趋势,因此国内人造石墨领先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是受益者。

从公开信息看,斯诺公司拥有多项石墨和硅碳负极材料核心技术。说明在技术上,斯诺实业已经拥有发展所需的“弹药库”,有望收获行业整合后的红利。2019年,斯诺实业被广东省科学技术部门认定为广东省动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明斯诺实业即便经历了2018年的经营危机,但自身技术功底扎实,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

国民技术公告显示,斯诺内蒙石墨化与负极生产基地已经实现规模、连续生产,通过产能扩充和制造工艺提升等方式降低负极生产成本,同时也开始为第三方承接石墨化加工服务,初步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据媒体报道,斯诺实业员工表示,从2019年开始,斯诺实业对国内排名前10、前5的大客户已经顺利出货,出货量也有万吨预期。由此可见,斯诺实业已逐步摆脱原先大客户的影响。

贸易战中的“中国芯”

在这几个月的特殊时期阴影之下,但现实是,国家层面的经济竞赛从未结束,“战略核芯”仍然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根据中金研报,自2019年初至12月20日,得益于半导体国产化及科创板落地,A/H科技股半导体子板块市值增加了241%(包含个股股价上涨,及新上市公司加入的贡献),达到1.12万亿元人民币。步入2020年,商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集成电路产品出口增10.5%,仅披露的半导体类项目总投资额已超千亿规模。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认为,未来几年中国芯片业的发展,依托强劲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市场及社会的支持,加上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这个前景肯定是可期的。

国民技术,这家公司的崛起与国产芯片的命运息息相关。有媒体称,公司改制时,选择“国民”二字,就是为了“突破原创技术、原始市场,做属于自己东西”,其“产业报国”之志值得赞许。虽然近几年发展遇到瓶颈,但作为国内较早布局信息安全芯片产业的上市公司,国民技术在技术、客户基础和供应链等方面建立了一定优势。仅去年,国民技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就斩获多项行业大奖,包括工业互联网领域生态资源创新“金晖奖”、“中国IoT技术创新奖”、2019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优秀产品之更具潜力奖(“补天奖”)等,并和海尔数字、有方科技达成三方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国密安全体系,也侧面证明了国民技术作为“老牌子”,其核心竞争力仍然受到业内和市场认可。

总的来说,由于市场变动和投资不利等原因,这两年国民技术发展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在这个案例中,穿透“暴雷”的事件表象,看到的是芯片行业和新材料行业在高速上行的过程中,发生的局部调整和整合。企业在“踩雷”的前提下,其应对态度、速度和对未来发展的策略铺垫,是影响其能否渡过行业整合期、收割行业上升红利的重要因素。就目前看来,国民技术和斯诺实业已经积极做出各项调整,有值得参考和肯定的地方。
          责任编辑:tzh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