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设备/系统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安防监控产业截至目前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模拟监控、数字监控、网络高清、和智能监控时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是依靠其产业链上游的算法、芯片和零组件的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来推动实现,而每一次的更新换代又都带来了安防监控系统的功能提升、应用场景拓宽和产业规模的扩大。
全景图:链条复杂,设备厂商占据核心地位
智慧安防产业链包括上游零组件供应商、算法和芯片供应商等;中游为软硬件设备设计、制造和生产环节,主要包括前端摄像机、后端存储录像设备、音视频产品、显示屏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运营服务商等;下游为产品分销及终端的城市级、行业级和消费级客户应用。
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代表企业有华为海思、索尼、中星微,还有视频算法提供商Object Video等;中游软硬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的主力厂商包括海康、大华等。下游为终端客户,主要涉及到政府、公共行业、民用行业等。
下游运用领域目前的现状是政府端主导,商业端萌芽。国内安防市场按客户结构大致可分为城市级、行业级市场及消费级市场,其中安防的第一需求驱动目前来看主要还是靠政策下政府端需求(重性能轻价格),如过去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的普及给安防带来了强劲拉动。
具体看视频监控下游应用领域看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是主要的政府端市场,不过随着智慧楼宇、文教卫、银行金融业以及新兴市场如无人超市、自动驾驶等商业端的业务打开将会安防监控带来持续的需求拉动。
产业现状
——安防行业进入智能化时代
1959年故宫发生了建国后的第一起宝物失窃,安防概念和产品开始萌芽,第一代的晶体管监听报警设备应运而生;随后中国的安防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从珠三角开始起步,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约晚20年,这时的安防系统主要是前端的模拟摄像机、后端的矩阵、磁带录像机以及CRT电视墙构成,此时摄像头大部分有日系企业垄断,国内自主产权的摄像头生产技术落后,争夺代理权是行业的热点;
2001年随着国内领先的视频安防企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逐步发展,以及安防政策的实行:如2003年公安部提出“平安城市工程”项目,安防市场开始慢慢渗透;
到2008年-2011年中国振兴经济四万亿等投资政策以及“科技强警”战略、“3111试点工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2011深圳大运会”等重大工程驱动下游城市、道路交通、金融、教育和军队等对安防建设带来需求高峰,安防行业在市场端迎来真正的爆发,其中2013年,国内安防行业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19.8%。
——企业数量约3万家
安防行业主要是以构建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目的的产业,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安防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安防行业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据中安协披露的数据显示,至2019年末,我国从事安防行业的企业数量约为3万家,从业人数达160多万人。
——行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在行业总产值方面,数据显示,2011-2019年期间,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稳定增长,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19年,行业总产值达8260亿元,同比增长15%。
2019年,安防行业总产值分产品大类来看,安防工程类业务总产值达5100亿元,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约62%;其次是安防产品,产值达2500亿元,占比为30%。
随着城市智能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安防行业的市场需求逐渐被激发。据中安协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安防行业的收入规模达7562亿元。
2019年,我国安防行业的收入规模分产品大类来看,安防产品实现的收入规模达3706亿元,占行业总收入规模的49%;其次是安防系统集成与工程业务,实现收入3577亿元,占比约47%。
对比国外人均摄像头数量国内仍有较高空间。横向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城市视频监控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每千人拥有的视频监控数量作为指标:目前我国摄像头密度最高的北京市为例,每千人拥有摄像头数量仅仅59个,相当于英国平均水平的80%,美国的60%;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四地的千人均监控摄像机数量均值约为41台,为美国均值的43%;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千人均数量均在10台以下,为美国均值的十分之一。总之我国摄像头从渗透率对标国外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竞争格局
——区域格局:珠三角地区规模最大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安防行业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以电子安防产品生产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珠三角”地区、以高新技术和外资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集成应用、软件、服务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环渤海”地区三大产业集群,占据了我国安防产业约2/3以上的份额。
其中,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安防行业带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数量、种类最多的安防高新产品加工密集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安防产品制造业的一个重点地区;环渤海地区则形成了北京、辽宁、山东、天津的安防产业群。
——企业格局:安防工程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安防行业企业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为两大巨头;第二梯队以宇视科技、旷视科技、天地伟业、科达、同为股份、万佳安和智诺科技为主要企业;第三梯队为大多数中小企业。
在安防行业的竞争形态方面,2019年,安防行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最多,占比达84.26%,是我国安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国有企业,企业数量占比约4.57%。
从行业的细分市场领域来看,2019年,从事安防工程类业务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74.19%,说明该领域的现有竞争较为激烈。
发展趋势:中国安防行业将会朝向人工智能等高端方向发展
中国安防企业始终对科技创新保持较高的投入,全行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在全国各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从而使行业保持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我国安防行业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芯片等面向未来的核心技术,增强研发能力,加快技术商业化应用,并运用创新能力,持续探索、掌握行业未来发展的新需求,抓住新的机遇,引领行业发展不断向前。
1.人工智能全面爆发
2017和2018年,可谓是人工智能爆发元年,无论是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还是“阿尔法狗”让柯洁甘拜下风,抑或是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安防企业同样没有错过人工智能“风口”,纷纷加入战局。被誉为人工智能第一“着陆场”的智能安防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成长周期。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先后马不停蹄地布局人工智能市场,发布新产品、新理念,打造产业新生态,在智能化产品落地方面持续取得突破。
人工智能在公安行业、交通行业、智能楼宇、金融、工厂园区、民用安防、医疗行业的应用,对安防行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对安防行业的推动力比视频编解码技术、H265技术、传输高清等技术对安防的影响都更巨大而深远。
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广泛应用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安防行业中的焦点应用,在技术安全与市场应用层面远远优于传统密码、刷卡等方式。随着应用日渐成熟以及消费者认知度的不断提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安防业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考勤设备、物理门禁产品、电子锁具产品、视频监控系统等四类。
3.深度学习算法增强
深度学习在安防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GPU、FPGA、TPU等智能芯片的运用使得运算效率大大提高,深度学习算法对于增强图像和视频分析的准确率也更为有效,在解决视频结构化和人脸识别、车辆识别等方面也变得更为“智能”。
4.云计算规模扩大
数字化背后的基础技术是云计算,随着物联网应用和智慧城市的发展,几乎所有数据都需要连接到云,再通过云端存储、计算,通过网络互相连接。例如,在跨省破案时,需要协调公安、交通等不同政府部门的基础数据进行共享,此时就要通过云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实现。
在安防行业市场,已经率先展开了对云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政府的牵引下,公安、交通等行业已有成功落地案例。
5.边缘学习全面布局
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其功能是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6. SVAC 2.0版标准问世
SVAC 2.0版标准大量吸收了近年发展的新技术和新算法,支持前端嵌入式智能分析,支持对设备的加密与认证,支持视音频信息防篡改和加密传输,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其图像编码效率不亚于H265,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运行效率、稳定性等方面也更加成熟。许多安防行业主流厂家都推出了处理芯片、摄像机、编/解码、存储、平台等数百种符合SVAC国家标准的监控产品。
责任编辑:gt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