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甘斌谈1+N 5G网络的发展趋势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2月24日,在2021 MWC 上海“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发布会”上,华为无线产品线副总裁甘斌就“1+N,创新共赢5G未来” 进行主题发言,发布了面向“1+N”5G目标网的全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全场景系列化产品为运营商提供最领先的5G网络能力,创造更大价值。甘斌表示:“面向1+N 5G目标网,通过全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场景化创新和升级,华为将帮助运营商持续构筑网络差异化优势,把5G的极致能力落到实处。”

围绕1+N 5G网络的发展,首先要构筑“1”张普遍覆盖的宽管道基础网。全球已经发布的140多张5G商用网络中,80%以上采用TDDMassive MIMO进行部署,华为通过持续积累的M-MIMO系统能力已经帮助用户在体验和小区容量方面全面领先。同时,天面受限、频谱离散、无TDD大带宽等场景对M-MIMO的工程部署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发布,华为通过大量M-MIMO创新满足全场景商用需求。

基于持续对TDD M-MIMO进行硬件的工程创新,本次发布的M-MIMO单个模块重量已低至19千克,为业界最轻。可以实现单人安装,单手搬运,大大提升了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效率;

对于运营商可能获取的不连续离散频谱或共建共享场景,华为推出的MassiveMIMO产品最大支持带宽可以达到400MHz, 是业界最宽的400MHz64T64R M-MIMO产品,一个模块就可以把运营商的离散频谱利用起来,为运营商节省了部署所需的设备数量,极大简化了网络站点部署,降低TCO;

针对全球大多数运营商都面临天面空间不足问题,华为独创的BladeAAU产品已经帮助很多运营商解决了天面受限、模块挂高的难题。通过持续创新,今年推出的业界首款64TBladeAAU Pro解决方案,单抱杆兑现极致性能,为集成度最高产品。基于自研的Meta材料(透明天线)和直通馈电技术(SDIF),使有源部分信号可以无损耗的穿透叠加在前方的无源天线,同时提升天线效率,降低了天线重量,提升了天线可靠性;

应对部分TDD大带宽获取困难或容量重载的市场,华为推出了业界首款FDD M-MIMO,大幅提升小区容量至4T4R网络的5~6倍,覆盖对齐Sub1G深度覆盖。华为创新的Meta超材料阵子设计和超小型PIM-Free滤波器技术,使得FDD M-MIMO幅面宽度小于500mm,工程规格达到与TDD M-MIMO相当;

M-MIMO算法是核心,通过对M-MIMO系统研发的长期积累,华为发布业界最强性能的AHR(自适应高分辨率)算法,进一步提升华为M-MIMO性能,在高用户密度、高干扰强度场景下,实现用户体验与小区容量大幅提升。

除了大带宽中频段,运营商普遍还有多个FDD频段或SUL频段。这些频段是构筑差异化优势的关键。同时,也需要解决频段碎片化,通道/扇区多样化,频段生命周期差异化等问题。如何简化部署达成叠加优势,是关于“N”的创新重点。

华为发布的BladeRRU Pro,首次实现低三频合一、中三频合一,将FDD全频段部署所需要的RRU数量减少2/3,提升多频投资效率;同时,BladeRRUPro 8T8R灵活通道方案,还可以适配多种场景实现灵活部署。对于SUL频段,华为创新性的推出端到端超级上行解决方案,从通过TDD和FDD频谱协同实现体验倍增,到TDD系统配合全上行频段实现千兆上性能力。满足行业数字化、超高清直播等5G时代业务对于上行大带宽的需求。

华为全场景的产品组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致性体验,通过杆站对难以建站的区域进行补盲或吸热,通过微基站实现室内数字化,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享受5G带来的体验。华为全新推出EasyMacro 3.0首次实现FDD 4T4R和TDD 8T8R合一,也可支持上下行解耦极简部署,BookRRU 3.0实现TDD和FDD双频4T4R,系列化极简方案支撑运营商实现5G快速补盲吸热。针对室内行业场景,不仅在硬件能力上实现了业界领先,同时创新的将M-MIMO的技术理念,引入到室内数字化头端上实现,形成分布式的MassiveMIMO天线阵列,最高可达64收发通道能力,实现室内千兆体验。

为了支撑好toB的规模商用,华为发布了业界首个自动化面向行业应用的网络管理平台-5GtoB Suite。平台具备智能精准规划、主动端网运维功能,可实现从规划到运维的全流程自动化,助力打造高可靠5GtoB行业网络,使能行业业务按需敏捷上线。通过自动化的5GtoB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在统一基础设施上,通过切片,快速将差异化能力,按需部署在各个园区场景,并提供自动化的运维,弹性满足多样化业务诉求,加速千行万业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助攻5GtoB商业成功。

创新共赢5G未来,华为已经为1+N极简5G网络,准备好全系列全场景解决方案,打造最有竞争力的5G体验。
      责任编辑:tzh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