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消费社会》的开篇,让·鲍德里亚这样写道:今天在人们周围,存在着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这一现象在过去的2020年里,格外瞩目。线下体验不断萎缩,线上消费则在主播们一声声“上链接”中,引发了购物狂欢。人们用无数物品填充着空间与时间,其中,搭载AI技术的智能硬件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
它们或是传统硬件的智能化,比如美妆镜、摄像头、饮水机;或是基于算法打造出的新应用,比如陪伴机器人。新的用户习惯、生产逻辑、消费逻辑等,在这些智能硬件中越来越多的释放出来,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浪潮。而不同于上一轮IoT物联网潮流的“雷声大、雨点小”,许多小众赛道上的智能硬件都没有强行给自己贴上AIoT的宏大标签,却在细分领域“闷声大发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消费级智能产品的故事。
星星之火的宠物市场,下一个消费级金矿
宠物硬件,一定会火,只是早晚。为什么这么说?从消费代际上来看,按照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里的划分,中国正处于从追求特色商品向愉悦体验型消费的过渡期。购物不仅是为了拥有,更是一种填补内心空虚、追寻幸福感的方式。这就使得承载着情绪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开始出现。而宠物作为空巢族、单身族、丁克族们摆脱“群体性孤独”,收获陪伴和心理支持的重要载体,也开始在一二线城市和互联网主阵地上,获得了独立甚至超然的地位。“年纪轻轻,猫狗双全”,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凡尔赛文学”了。
“宠物控”,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属性与标签。腾讯智库的研究显示,71.4%的00后网民有养宠物的经历/意愿,在他们之中,有43.1%将宠物视作“和家人同样重要”。如果我们将饲养宠物看做是人类生活的“副本游戏”,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宠主们会将各种有的没的需求投射到宠物身上,担心它们饿了冷了寂寞了抑郁了,然后开始充满爱意地消费。而巧合的是,5G、云、AI等的集体成熟,造就了物联网能力的跨越式升级,也让智能硬件迎来了创新的关键期,与宠物需求的结合,遇上养宠人群的年轻化,分分钟打开财富密码。
百花齐放的宠物硬件市场,傻傻分不清楚
逻辑是这么个逻辑,嗅觉敏感的厂商们自然更早洞悉了其中的商机。其中不仅包括一些中小硬件工厂及创业品牌,更不乏索尼、微软、BAT这样的巨头。
宠物智能硬件这桶金,切入点究竟在哪里?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我们可以将主流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拟养宠体验的智能硬件,比如AIBO等陪伴型机器人和电子宠物。另一类是提高人宠生活质量的智能硬件,主要针对有宠家庭中宠物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尽管都是宠物经济的产物,但显而易见,这两类产品的侧重点与驱动力却十分迥异。
智能电子宠物是为了让受限于时间精力金钱而无法照看好真宠物的人,同样能够体验养宠的乐趣。因此,它们都至少必须满足三个需求:1.模拟宠物的外形或特征;2.提供仿真且自然的互动;3.支持个性化的成长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人宠之间建立起独特而亲密的情感联系。
比如大家肯定会想到的索尼AIBO,这个具有宠物狗外形的机器人曾收获粉丝无数,并在2017年底被重新“复活”。通过22个移动轴来实现灵活的动作,就能够实现击掌、打滚等行为,更像一只真狗。新款AIBO自然也强调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通过语音识别,可以对主人起的名字、一些指令产生反应。借助丰富的静电感压传感器,以及深度学习技术,AIBO也可以在互动中学习主人的习惯,感知主人的情绪,来实时调整自己的性格和行为。
不过,AIBO无法提供抚摸动物皮毛带来的愉悦感。所以疫情期间,一些“毛茸茸”的新硬件开始出现了。一个名为Qoobo的“尾巴”型机器人,就让因疫情而无法出门的人感受到了抚摸宠物的快乐,在亚马逊平台卖到脱销。类似的还有CES 2021 上日本一家AI公司推出的MOFLIN,长得像一只豚鼠,有着厚厚的绒毛和圆眼睛。研发团队称它还有动物一样的进化情感能力,能够对主人的各种动作和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
不难发现,比起常规的智能硬件,智能电子宠物的想象空间更大,在硬件、后续服务、延伸消费等都很值得期许。也正因如此,人们对智能电子宠物的技术要求也更高,不仅仅是语音尬聊,还要能通过手势、声音、抚摸等多维度交互来进行交流。而为了精准感知主人的信息,往往需要配备高灵敏的触觉传感器、麦克风、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等等,还需要研发专门的算法,根据不同的用户数据进行学习和迭代。
而受限于芯片、网络、机器人硬件等一系列障碍,智能电子宠物就和人形机器人一样,不可能完全复制生命体的行为表现,这可能也会让渴望用机器来替代真宠物的人感到失望。那么,饲养一只真正的宠物,就能摆脱智能硬件的困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市面上为宠物设计的各类智能硬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病:
1.“智能以换壳为本”,对传统产品的改头换面,无法提供额外价值。比如将定位器换个壳、加个脖圈,就成了宠物专属智能项圈,宣称可以追踪、防丢,比人用防丢手环卖出数倍的高价。再比如智能摄像头换个造型,就成了可以与家中宠物互动的陪伴机器人,比专业的摄像机品牌要昂贵不少,在隐私安全防护等方面也难让人安心。此前,还有开发者发明了一款 iCalm音箱,如果家里的狗狗不太安分,扬声器会放出对应音乐安抚它们,是看不起99元家用智能音箱的白噪音曲库吗?加入了心跳功能的Qoobo机器人,更像是一个毛绒抱枕,就卖到135美金的价格,真让人想感慨一声“傻多速”。
2.中小厂商扎堆,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良莠不齐。宠物无法直接向主人传达使用感受,自然也就助长了许多中小厂商在看到商机后以次充好,用粗糙的产品来攫取短期利益。就连某知名品牌的宠物智能饮水机,都曾出现漏电等质量问题,直到多只猫咪因此死亡之后才被宠主发现,在失去爱宠的同时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美国知名宠物节目主持人Jackson就在节目中明确反对自动化宠物用品。 对于不会说话的宠物来说,哪怕只有0.01%的故障率也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3.人本位而非宠本位,伪需求增加额外的操作负担,最终变成闲置。许多厂商另辟蹊径,从防止宠物“拆家”、避免分离焦虑、远程互动等角度,打造了可以自动投食、投掷玩具球等的机器人。但这种从人类需求出发的产品,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动物的真实认知能力。宠物的感官系统与人类不同,识别主人往往是通过气味、肢体语言等信息来完成的,远程聊天对于宠物来说就是一个会发出异响的物件而已,很难达到安抚、交流的目的。至于投食、发球机等产品,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互动的目的,但依然无法取代主人的陪伴与游戏。
还有一些通过检测,记录基础消耗、活动消耗、卡路里消耗等数据的宠物窝,可以检测猫咪如厕次数、数量、时间、体重的智能猫砂盆,推荐宠物喂食量的定食碗等等,有经验的宠主在日常互动中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是否需要为了额外的数据记录功能多交一笔额外的费用呢?或许抽屉里落灰的Apple Watch和智能手环可以告诉你答案。总的来说,许多人本位出发的宠物产品,固然可以在一开始由于主人的移情效应(你觉得宠物需要)而冲动购买,但使用中达不到预期或无法解决痛点,最终被束之高阁的情况也很常见。
技术半成品的困兽之斗
简单地浏览过市面上的宠物智能硬件之后,会发现它们更像是一种技术半成品。可以总结为三个矛盾:
1.技术与产品的矛盾,真正拥有机器人、AI等技术积累、能够触达智能制造产业链的科技企业们,并没有在宠物硬件市场中掌握绝对优势,大多还停留在算法如猫脸识别、狗脸识别、宠物鼻纹识别等小打小闹的玩票。而缺乏研发能力的中小厂商,没有对物联网加密、AI芯片软硬件开发等一系列积累,只能做一些基础功能的低单价产品,聊胜于无;
2.价格与普及的矛盾,陪伴型宠物机器人动辄数千美元的售价,使其很难打开消费级硬件市场,而销量高企的往往是一些“换壳型”产品。显然,宠物消费还没有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变现路径,这可能是当下劝退科技厂商的根本原因;
3.创意与需求的矛盾,宠物硬件的消费逻辑里,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一台设备,还是人宠关系向好的可能,以及需要的各种服务、理念、改变。而更具开发能力的巨头和个人开发者缺席,无法用更长远的眼光去引导和教育消费者科学养宠,梳理产业链资源,自然导致“挣快钱”的风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正是因为这些复杂的矛盾,让宠物智能硬件呈现出不完善的“虚火”,成了“抽盲盒”式的营销游戏,全靠爱宠心切的主人们“用爱发电”、情感入股。
诺贝尔奖得主芝伦兹曾经说过:“人类愈都市化,离开自然愈远,宠物在人类生活里的重要性也愈增加。”与业界的期许相比,当下的产业实际进度是不足以支撑一个规则清晰、商业繁荣的市场的。目前看来,整个宠物硬件产业必须抓紧找到真正可靠的增长点,将对技术的信仰,化为人类孤独的解药。
fqj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