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有信念感的内容生产者,都会成为细分赛道里的首席布道人。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提出内卷化概念时,他绝对意想不到,这个概念在2020年渐渐脱离原本的学术规范,达到“万物皆可卷”的空前盛况。有学者认为,内卷化是一种规则范式在穷尽其生产力功能之后所呈现出的一种无差别吞噬或者沉没效应。这种沉没效应,正在科技与AI媒体内纵情肆虐。上行期里,这个市场野蛮生长,轻易就能尝到大把红利。如今的下行期,竞争白热化、内容同质化,节奏越来越快,赛道越来越拥挤。一则新闻,百十家媒体蜂拥而至,千百位科技媒体人,重复造轮子。短视频对用户时间的抢夺更是对文字媒体的降维打击。于用户,内容选择浩如烟海;于媒体,用户忠诚度逐渐流失。
跳出内卷的红海
卡尔·荣格有个“Shallow Work”(肤浅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的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的工作。而眼下,话题资源的稀缺性与千军万马的追逐,正逐渐让这个行业失衡。轮子,在日复一日地造着,不少泛科技媒体圈的从业者们,也在Shallow Work的末班车里一圈圈地打转着。但一个媒体人真正的身家,不应该囿于这样的追逐。这会让身处其中的媒体人如浮萍般飘摇,难以扎下实力的根基,更难以构筑属于自身的职业利器。有些卷让人心有戚戚然,一呼百应,有些卷浪滔天下,埋葬着一声声无力的叹息。所以,敢于脱离群体,直面残酷局面的人,是真的勇敢。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摆脱所谓“内卷”,需要发掘出一条新路。去把过去那些驱使我们的动力,以及那些衍生出了今天高度一体化的“所有人挤一个赛道”的活法重新审视一番,去重构科技媒体的范式。这条路在哪里?定位理论创始人艾·里斯认为,促进企业生存最有效的方法是收缩品牌的焦点,即“聚焦”。于个人,亦如此。
与其在泛科技与AI的围墙里眼穿肠断,不如穿越内卷焦虑,到产业科技里一较高下。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当下的产业科技媒体,正是这样一片极具潜力的内容处女地。当你极具信息密度的文字,迸发出以一当千的力量感;当你参与到打造传统科技媒体的权杖中、参与到传统产业的新生与崛起里,你获得的,是行业权威的认可,也是更广阔的职业空间。何况,科技的革新,或者说时代的进步,本身就含有产业这一环。一个好的媒介应担责任之一,也理应是连接产业与科技,翻搅出那些被隔阂掩埋的真理。
蓝海里的「集体踏空」
然而,在传统产业的这片蓝海之上,多数科技媒体看似在对的方向上日夜兼程,实则经历着一次次集体踏空。产业AI内容采写的最大问题,便是“代入感”的缺失。消费品时代,To C狂欢,媒体人承载着记录者和产品使用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可从用户视角,审视商业运作的规律。AI和数字化之年,To B当道,企业才是产品的直接购买者和应用者,因此占据产业链的C位,也成为产品价值的最佳发言人。媒体人与大众,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内容记录和内容消费的滚滚洪流。代入感,无从谈起;产业棱角,难以窥探。拿什么写?写给谁看?能否触达真实用户?于用户价值几何?当一串四连击坠落脑海时,我们才如梦初醒:我们的文字,不过在产品卖方的认知框架内流动。我们的媒介,根本无法将内容分发到目标用户手里。缺失的“代入感”,畸形的行业认知,局限的媒介辐射范围,让多数产业AI报道,如隔靴搔痒、难向产业界下沉。
做正确的事
雷锋网-掘金内容部,是国内最早从事“AI+传统产业”报道的团队。旗下的安防、医疗、金融、汽车,对应的平台《AI掘金志》、《医健AI掘金志》、《AI金融评论》、《新智驾》,其产业AI报道,深度渗透至全国各地公安、医院、银行、车企等传统机构,并与上述数百家机构,建立起了战略合作关系。做对的产业AI报道,和对的AI产品,形远,但道相同。AI企业,早期过于聚焦智能本身,误以为只要专于技术精度,就有传统行业的用户纷至沓来买单。这一错觉,在AI媒体人身上也正在发生,我们总以为只要专于文章本身,就能引来传统行业的用户流连驻足。但事实并非如此。产业AI化的前提,是对客户逐个做好“CEO工程”,需要在对传统业务流程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完成信息化的改造,实现信息流通,随后把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予以沉淀和清洗,才能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
原文标题:不要在科技媒体里「内卷」了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IoT科技评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