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二维码即QR码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一维码(条形码)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的,通过横纵两个方向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存储信息,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习惯了“码上生活”,码上开门、码上支付、码上健康...
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条形码的容量有限,英文数字最多只能容纳20个字的问题,“编码本身要是能够含有更多的信息就好了”这样的想法诞生。
随后以原昌宏为主的两人研发小组成立,经历多年研究,诞生了可容纳约7000个数字的二维码,并通过定位图案的加持,读取速度比其他编码快10倍以上。
1994年,原昌宏主动放弃了申请专利,公开了二维码,随后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同。
2002年,二维码普及到了普通个人,其契机在于,具有二维码读取功能的手机开始上市,手机成为二维码传播、读取的最重要的载体。
接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搭载读取限制功能的二维码也已研发出来,以适应保护个人隐私、安全防范、精准管理等种种需求。
2014年,手机门禁开始兴起,令令开门作为互联网+门禁系统的开创者,在同一年为万科社区搭建了业界首个二维码门禁系统。
二维码成为目前门禁系统主流的身份识别方式,主要取决于二维码这四种特性。
唯一性
从二维码可追溯性考虑,必须做到一物一码,而前提就是唯一性,所以二维码编码器不可能生成两个相同的二维码。
在二维码门禁中,这种特性就对应不同的用户ID(个人)。
准确性
以计算机代码“0”和“1”为元素的二维码,机器识别可以达到100%,同时还有容错率的的存在,即使损坏变形30%也可读取。
反应在二维码门禁系统中,这一特点则可保证识别通行过程中,不会出现“认错人”的情况。
快速性
识别速度主要决定两方面,第一,解码器定位二维码的时间;第二,解码器识别的时间。前者是原昌宏设计的初衷,通过二维码边角的定位符,实现快速定位。后者与二维码的编码长度有很大关系。
依照二维码这一属性,门禁二维码可通过简化编码长度来实现快速通行,比如令令开门二维码可精简至不到20个字符,在北京预约进站项目中,通行速度可以达到60人次/分钟左右。
可编辑性
可编辑指二维码可以指向可变的内容,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读取出不同的结果,这种二维码也称之为活码。
在此基础上,令令开门使用技术手段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了二维码的有效时间、通行次数以及人员权限等信息,可在云端管理平台统一修改并下发,这样可极大保障访客、业主通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进入“令令开门”公众号,查看各类《智能门禁和智能访客的最新解决方案以及3000+经典项目案例》
责任编辑:tzh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