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发了一种新型核—壳型纳米递药系统

描述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获悉,该院健康所刘青松、刘静课题组研发了一种新型核—壳型纳米递药系统。利用该递药系统,小鼠移植瘤模型上的药效相对于原药提升显著,肿瘤抑制率由原药的48%提升到98%,肿瘤基本消退。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药剂学杂志》上。

统计显示,90%的候选药存在水溶性差的问题,从而导致口服吸收差、疗效不佳等后果,也使注射给药面临巨大挑战。这严重限制了候选药物的临床转化。通过对原料药纳米化获得的纳米晶可提升药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具有高载药量的优势;但纳米晶存在稳定性不佳和药物非受控释放等问题。脂质体作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纳米递药系统,具有高稳定性及表面易于功能化等优势,但对于水溶性差的药物,载药量非常有限。两者各自的缺陷限制了纳米晶和脂质体的临床应用,使其临床转化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刘青松、刘静课题组整合纳米晶和脂质体各自的优势,将疏水性药物纳米晶颗粒载入脂质体亲水内核,设计和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核—壳型纳米递药系统,它具备高载药量、高稳定性、表面功能化和肿瘤组织/细胞靶向性等优势,有效克服了纳米晶和脂质体各自的缺陷。研究团队将设计构建的纳米递药系统应用于自有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候选新药CHMFL-ABL-053,制备了高载药量和高稳定性的纳米药物。体内生物表征显示,CHMFL-ABL-053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显著延长,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上的药效提升显著,肿瘤抑制率由原药的48%提升到98%,肿瘤基本消退。

这项成果有望为基于纳米晶和脂质体的纳米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责任编辑:l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