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的“四新”特征

描述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描绘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纲要》确定了哪些目标?蕴藏了哪些内涵?释放了哪些信号?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十四五’”系列理论文章,邀请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对《纲要》进行解读。

刚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去年4月1日,***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发展未来产业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面对新型国际关系、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也是谋求“十四五”时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需要各类产业新技术、新要素、新主体的联合推动。

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的“四新”特征

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都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相较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明确的产业形态、产业边界,发展模式相对清晰和固定,未来产业是基于未来技术突破和场景应用而培育的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未来产业发展呈现“四新”的特征,即依托新科技、满足新需求、发展新业态、孕育新组织。

未来产业的形成依托新科技突破的衍生应用。今后一个时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为主要突破口的新技术革命,将从蓄势待发进入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原理突破,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衍生出新产业。

未来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类社会新需求。“技术突破+愿景假设”的未来产业可以不断拓展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将数据资源“势能”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有力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深度融合。对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的认识和开发在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孕育着新的产业发展先机。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教娱乐等传统行业领域,与计算机图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满足了更为个性化的定制性需求。

未来产业的发展将形成融合新业态。未来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依托简单的单一技术,而是需要高度复杂的技术群。围绕技术群衍生出对新型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如海洋服务和航空航天服务等。未来产业不再仅仅以提供实物的形态出现,而是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后形成的知识密集型的新业态。因此,未来产业的体系归类,不再基于简单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形态划分,而是依托高技术服务业,融入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最终以知识服务转化形式出现的新业态。

未来产业的发展将孕育新组织形态。未来技术的网络化、开放性、知识开源已成为趋势,这一科技发展新范式下的多元化协同生产和转化流程,需要围绕知识产出和供给孕育发展新的组织形态。

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前沿主阵地

信息科技、生物科技、能源科技与纳米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融合,带动当前产业的整体跃迁,未来产业呼之欲出。历史经验表明,占领科技创新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是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英国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革命和英国的现代化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突破,使美国抢占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先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不仅会推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也让重构全球创新体系成为可能。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2019年11月,欧委会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计划提高欧洲在互联、清洁的自动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智能健康、工业互联网、低碳产业和网络安全等六大战略性产业中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2020年6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发布《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建立未来产业研究院,以保证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制造和生物科技领域持续的领导力,并于2021年发布报告细化建设方案。当前大国间的竞争,已前移到未来产业的布局,谁掌握了未来产业的核心能力,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我国也在加快部署未来产业,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已在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布局未来产业,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半导体等成为各地重点关注方向。

例如,北京“十四五”时期将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深圳提出“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前瞻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空、氢燃料电池、增材制造、微纳米材料等前沿技术创新领域,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依托科技自立自强,超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创造新增量、带动新就业、挖掘新潜力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优势不会被削弱。

然而,目前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仍存在原创基础性研究供给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区域统筹、产业创新主体缺少协作、政策支撑体系不够完备等问题,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瓶颈。

多措并举保障未来产业发展

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撑,需要在现代产业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定位和结合点,从以下4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发展架构。

一是夯实未来产业技术基础。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创研究的支持力度,突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完善科研任务选题机制,使重大科技问题带动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筑牢创新发展基础。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推动源头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量子科学、先进计算等领域孵化一批国际领先的新创企业。加强科技预见,依据产业技术成熟度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责任分工,推动未来产业的孵化。加强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完善高校培养计划,改变应用学科布局和人才评价体系,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引导高校针对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增设以细分领域为研究方向的院系或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

二是筑牢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分层次、体系化、系统化统筹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人才、资金、知识产权等要素布局。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场景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强基关键技术等典型新技术应用,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完善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各环节的创新平台体系。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改进知识产权归属制度,落实并规范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相关制度。优化产业引资环境,精准落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创新发展信心。

三是创新未来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研发力量的协作模式,设立未来产业研究院,加强各创新主体与区域产业体系之间的关联,构建点线面布局、有机联系的网络系统。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未来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未来研究中心,支持大型科技企业设立未来研究实验室。充分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和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建设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和新型服务业平台。

四是完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在明确未来产业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未来产业统计核算和发展评估体系,并依托第三方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统筹考虑各地已布局的未来产业,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研究能力,以及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基础较好和组织经验丰富的城市,开展试点示范,以应用示范带动产业发展。营造未来技术研究氛围,组织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研究活动,举办全球未来论坛,鼓励科学家开放性地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路径。发挥专业智库优势,开展未来技术预测、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的研究,加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决策支撑。

责任编辑:l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