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千兆光网下一步计划的建议与挑战

描述

近日,工信部正式印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成为我国未来3年网络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文件。业界普遍认为,未来三年将是5G和千兆光网发展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3月29日,“千兆光网助力数字经济新增长”论坛在北京召开。政府领导、业界知名专家和产业链各方代表共同就推进我国千兆光网发展、助力数字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展开了多角度的研讨。下面就跟着通信世界小编一起,围观他们的建议和观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刘郁林表示,我国发展千兆光网具有良好的基础。从网络能力看,我国光纤网络已全面覆盖城乡,超过300个地市建成光网城市,通过组织实施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行政村通光纤的比例超过99%,实现了乡村、城市同网同速。从用户普及来看,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与移动宽带普及率已大幅度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光纤入户占比达到94%。

此外,刘郁林对下一步加快推进我国千兆光网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加快千兆光网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实现我国整体千兆光网发展水平提升,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应用,按需逐步推动农村兆光网覆盖,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骨干传输网数据中心互联、5G承载网各环节承载能力,持续优化数据中心等应用基础设施布局,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兆光网基础设施共享水平,推动绿色节约发展。

二是应用创新,着力千兆光网行业赋能。加快千兆光网应用模式创新,鼓励结合行业需求,采用与公网共享,与公网端到端共享等多种模式,灵活开展网络建设应用。通过网络架构创新、运营模式创新,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深化千兆光网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港口等垂直行业的应用,与5G优势互补,共同给传统企业带来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变革,带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创业,为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新速度新动能。

三是强链补链,提升千兆光网的产业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抓住发展机遇,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千兆光网产业上下游共同协作。在超高速光纤传输、50G PON、高速无线局域网等方面加大研发,实现技术突破。针对高速PON芯片、高速无线局域网芯片、高速光模块等薄弱环节,加强技术攻关,提升制造能力与工艺水平,夯实我国光领导与产业发展基础。

千兆光网和创新业务应用是全球性难题,特别是我国光纤网络和5G发展已局部领先,我国在“双干兆”网络领域发展已无成熟模式和经验借鉴,是全新的探索和挑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从两个方面介绍。

一是技术、支撑、能力方面。技术标准仍在不断演进和完善,10G PON、OXC技术成熟,5G SA大规模商用还在加快;千兆光网行业应用的技术方案仍在探索,5G端到端切片等技术方案仍需完善;技术产业优势明显,但新形势下高端芯片制造面临制约;5G模组目前价格较高,在千元以上;受高速光模块制约,10G PON网络设备和终端复杂度均比GPON高。

二是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双千兆”应用核心价值仍在挖据和探索,目的业务应用需求驱动还嫌不足;行业买单意愿不强,商业模式不清晰,运营商尚未找到好的盈利较式;跨行业融合应用标准缺乏,创新模式下(例如虚拟专网),各主体对网元的所有权、使用权、数据的管理权等尚未明晰,监管政策有待明确。

“推进5G和千兆光网协同发展,是下一步我国网络发展的重点工作。”王志勤表示,千兆光网建设升级承载支撑5G网络部署,5G网络带动千兆光网发展,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未来要形成“以建促用,建用井举”的良好发展循环。

张云勇介绍说:“数字经济已经四度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高品质网络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中国联通积极践行5G和千兆光网的‘双千兆’建设,赋能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助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发展。我们通过OTN和OLT在室外共站部署,为青海高山峡谷中的牧民开通了千兆网络;我们为疫情大数据分析平台保驾护航。”

张成良说:“千兆光网包括光接入网络、光传送网络和光纤光缆网。在千兆光网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信率先启动光进铜退、率先部署100G骨干全光网络和政企OTN精品网,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全光网络,并推动50GPON标准化。未来,中国电信将继续引领光网络的标准发展,构建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并提升政企和家庭用户的网络体验。”

段晓东表示,中国移动是全球最大的无线运营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家宽网络运营商,为中国宽带网络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千兆智能光网结合了千兆接入与高品质OTN,是‘数智云网’的发展基石。接下来,中国移动会响应政府“双千兆”建设号召, 以光筑底,以信息化建设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编辑:lyn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