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富利:智能能源计量技术将助力实现碳中和

测量仪表

1499人已加入

描述

  作者:安富利公司

  在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话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落实双碳目标,关键在于节能减排,而智能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加强智能能源计量的研究、实施和推广,节能减排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能源消耗可能就是一本糊涂账。

  智能能源计量(SEM),指的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确定天然气、水、电和热量资源的使用量。那么,为什么SEM如此重要?最直接了当的答案就是,资源问题。许多地区缺乏充足的自然资源,比如水资源等,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个原因是,各国正力争以最有效和最实用的方法来使用自然资源,使其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满足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智能仪表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能源的使用量,这对公用事业服务提供商以及他们的客户而言,都有益处。借助物联网(IoT)等技术,智能仪表的整体使用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即使是通过4G或NB-IoT网络连接的智能仪表,也可用于测量和报告能源消耗状况,以便公用事业服务提供商和能源分销商能够实时管理和调整供应链,满足客户需求。但是,SEM的应用绝不仅局限于计量领域。它们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通信领域,尤其是用于仪表与数据集中器以及云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

  能源计量的趋势与挑战

  最近,能够更准确计费的产品备受青睐,市场需求增加。公用事业服务提供商发现,传统的测量方法不够精确,这种固有的缺陷给客户和能源提供商双方都造成了损失。例如,当前的测量方法精确度不高,计费准确度仅为60%,这意味着消费者所支付的费用偏少,公用事业服务提供商正在遭受损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消费者自身也要求在计费方面提高透明度。因为除了少收费的问题之外,多收费的现象也经常发生。提高透明度能帮助消费者了解它们究竟在为哪些服务支付账单。

  此外,在某些居民区,供应商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缴费清单。这可能是由预付或者信用支付等缴费方式所引起的。这些缴费方式的出现,使得用户拖欠账单的情况减少,服务提供商也就无需因用户欠费而中断供给。如果公用事业服务提供商向消费者提供预付账或者信用支付等服务,那么计费的准确性将会变得十分关键。

  另一个趋势是,由于住宅区和商业区有不同的输送需求,而应用也多种多样。不同区域将会创建自己独特的数据模式,并进行分析、得出洞察。一座商业工厂需要全年稳定的能源供给,而住宅区可能仅在高峰时段,比如居民早晨上班前的时间段,需要增加能源供应。服务提供商可以根据他们采集到的测量数据,确定需要输送多少能源,从而更高效地管理供给和需求。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精准地判断不同时间的供需状况,从而平衡系统负载。

  亚洲及其他地区正在呼吁建立更加可持续、更加经济高效的能源管理基础设施。企业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应该注重节能减排,尽量减少碳足迹。但是,仅监控能源如何被分配这一个环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这使得市场对集中式电网和管理系统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在云基础设施中运行集中式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利用虚拟访问和数字化管理等方式,可以减少碳足迹。此外,借助数字基础设施和云基础设施,可以提高测量的安全性。因为相比于传统设备,访问和篡改数字仪表要难得多。

  智能能源管理解决方案作用凸显

  首先同时也最重要的是,智能仪表能够准确计费。在部署SEM模块之后,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0%。这其中包括了设置费用核算标准,包括费率、计费时间和截止时间等。由于智能仪表可以根据需要实时准确抄表,让能源分配者能够更轻松地提供预付或信用支付等缴费选项。另一方面,更准确的计价也意味着留给违约者的截止期变得更加严格。

  SEM解决方案之所以非常实用,还源于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出色表现。例如,智能仪表可以用来监测异常的数据模式,并迅速确定哪些区域正在发生能源流失的状况,这将带来更好的服务,让计费更准确。这些测量结果还可用于定制报告。此外,他们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预测消费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分配能源。各种模块的使用还有助于监测设备的性能,并找出导致能源浪费的设备故障。由于可以根据需要的时间定价,SEM还能更好的管理系统负载。

  最后,SEM可以让系统更加可持续地运营,节省成本。比如,借助云基础设施发展智能电网就体现了这一点。智能电网更加清洁、安全、可持续,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全球的碳减排要求。它们还配备了先进的系统监控方案,可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能源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采用SEM技术,能源供应商、分销商和终端用户都将从中获益。该技术将提高准确性、透明度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它为整个能源行业开辟了一个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