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云业务与鸿蒙OS层面采取向下走,向上看的策略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周,华为如期在深圳举办了2021年度的开发者大会,刚刚兼任华为云CEO的余承东再次强调,华为云的战略是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开发者大会结束后,华为鸿蒙OS创新孵化实验室也向部分媒体进行了开放,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向包括观察者网在内的媒体谈到,“鸿蒙OS将打造下一代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根’”。

一边是能够培育万物的“黑土地”,另一边是为了枝繁叶茂进行扎“根”。华为在云业务与鸿蒙OS层面采取了一个同样的策略——“向下走,向上看”。

用更通俗的说法是,肥沃的东北平原可以产出玉米、高粱等作物,但它们需要厚实的黑土地来进行承载;参天的胡杨百余年来屹立在西北戈壁滩,可它的根系最深能延伸至地下十余米。我们已经习惯于欣赏地表之上的繁盛,但华为却在此次大会期间进一步对外释放出信号:华为打基础,伙伴做生态。

云上黑土地

早在2010年,华为就曾启动“云帆计划”,发布了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在随后的数年中,华为云业务以供应商的身份通过一系列硬件为运营商、企业客户以及其他云公司提供各种类型的基础设施。

但从2017年开始,传统行业兴起了数字化上云的浪潮,做端、管、云全面协同生态的华为也开始在云业务上提速;同年3月,华为正式成立云BU并开始涉足公有云市场。

任正非先生在当年的华为内部邮件中曾谈到公司未来的使命与愿景:“我们实质是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在这块‘黑土地’上……是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户。”

“黑土地”概念的提出,实际上为华为云的未来标定了前进方向,即帮助客户踏上通往智能化、数字化的平台之路。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华为在2014年之后一共设立过两个以BU为名的团队,分别是云业务和智能汽车业务。智能汽车BU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已经凭借自动驾驶技术和一体化的“Huawei inside”方案秀翻全场;而云业务也在经过一系列人员架构的调整后,进入了提速期。

在此次开发者大会期间,华为一口气发布了与云业务开发相关的六项产品及解决方案,同时还为扶持云生态建设的“沃土计划2.0”投入2.2亿美元。

技术层面,此次华为云发布的盘古大模型是业界首个千亿级生成与理解中文NLP(自然语言处理分支[AI分支])大模型,也是业界最大的CV(计算机视觉)大模型。

在权威的中文语言理解评测基准CLUE榜单中,盘古大模型在总排行榜及分类、阅读理解单项均排名第一,刷新三项榜单世界历史纪录。此外,盘古大模型提供模型预训练、微调、部署和迭代的功能,形成了AI开发完整闭环,极大提升AI开发效率。

目前,盘古大模型已经在医学影像、金融、工业质检等100余项实际任务中得到了验证,不仅大幅提升了业务测试精度,还能平均节约90%以上的研发成本,使AI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

华为云BU总裁张平安在接受观察者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硬件基础设施是华为的固有专长,从联接到计算再到存储,华为云天然比行业的其他玩家具备优势。

华为云可以完成全闭环的打通,把过去多年来在消费者领域、运营商领域、政企客户领域、数字能源领域甚至华为内部IT流程等积累的场景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直接帮助客户进行云化升级。

比如在移动领域,华为的账号、支付、音频、视频等零散的场景与华为云进行行为协同,这样开发者面向B端或C端进行开发时,服务场景的很多能力就可以共用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此次还与教育部合作,共同建设“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并且与72所高校取得了合作,目前已累计开设1000多门课程,培养了1500多名教师,华为计划将在5年内培养300万名高校开发者。

华为云业务的全面提速,一方面源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余承东预计2025年,全球企业云技术使用率将达100%,全面云化已不可阻挡,云是ICT产业的未来,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座;另一方面也是一场基于现状的自救,在刚刚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中,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5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5%。

芯片受限的影响正在显现,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分析师大会上提到,华为决定在五年的周期内把整个公司的软件工程能力再提升一个台阶,进一步利用软件能力的提升来减少对芯片的需求和依赖。将服务器、存储等硬件层面的业务从华为云BU“瘦身”,也在事实上是华为强化软件投资的一个举措。

任正非在2020年末的讲话中明确提到:“华为云要由卖产品变为卖服务,因此必须构建卖云服务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户提供云服务的运营、运维能力。”把平台与生态进行结合,这将是华为云“黑土地”促进万物生长的根本逻辑。

不仅有互联互通 鸿蒙还要“扎根”

与云业务强调“黑土地”战略类似,华为在宣讲鸿蒙的万物互联场景之时,背后也在为产业互联网“扎根”。

智能家电发展了许多年,但对于很多消费者及厂商而言,设想中的智能成为了噱头,互不相通的生态壁垒也让万物互联愿景难以实现。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提到,中国家电厂商按照智能家电卖给消费者的电器,真正的联网率只有15%,这意味售出100台智能家电,其中有85台是被消费者当作传统的电器在用。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联网复杂”,杨海松表示:“用户首先需要将家电设置为连接状态与手机配对,然后通过手机向家电传输Wi-Fi账号密码,这期间还伴随着繁琐的下载APP以及注册账号步骤,最终才能让家电接入网络;如果用户家中有10个品牌,就需要下载10个品牌的APP,假如Wi-Fi密码进行了变更,则所有的设备都需要重新联网……”

这是一段足以让大多数用户血压升高的操作,而对于家电厂商来说,设备断网也意味着放出的风筝“脱了线”,用户运营、产品调研等增值服务便无法推进。

小编在美的的智能场景实验室内体验到,“鸿蒙化”家电的一大优势就是手机无需下载任何额外的APP,通过让手机与家电的NFC标签进行触碰,设备便可自动接入家庭网络实现急速配网,各类家电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各种操作,各类家电之间的联通也得以实现。

鸿蒙生态下,配网步骤被简化成“碰一碰”,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学习成本,另一方面设备联网率的提高也为厂商的后续服务提供了参考价值。

据华为方面介绍,九阳的破壁机在接入鸿蒙生态后,产品的联网率提升了4倍;美的旗下适配了鸿蒙生态的家电,联网率与以往相比也提升了1倍;同时,华为还为各类型合作伙伴开放了鸿蒙生态,用户数据等核心商业信息都由合作伙伴自行管理。

杨海松向观察者网介绍称,鸿蒙能够实现上述体验,主要源于鸿蒙本身就是基于万物互联场景进行开发的系统,软件架构能将操作系统分成独立的上千个模块,从而为各种不同的设备提供开发支持。“硬件设备的系统与语言类似,只有语言相通才能完美解决设备间的互联问题,不然物联网的市场需求就很难被激发”。

杨海松进一步提到,鸿蒙系统并不是一个“重新造轮子”的工程,“如果只是单纯的安卓、IOS的复刻,那消费者为何要使用呢?鸿蒙本身是面向IoT进行开发的,所以这是跟安卓最大的差异化;假如安卓能做的鸿蒙能做到差不多,安卓做不了的鸿蒙也做不了,那我们认为鸿蒙就不能算成功;所以要实现超车,就必须要跨赛道。”

除了万物互联,华为在构建鸿蒙系统时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智能手机行业已称得上中国的明星产业,但发展至今,市场份额13%的苹果拿走了整个行业66%的利润;三星则以20%的份额拿走了17%利润,剩余的17%利润则由全球其他的所有厂商进行分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事实上处在整个产业链的末端。

自2018年开始,全球市场的手机出货量就开始下滑,而用户的每日手机使用时长也基本稳定在5个小时,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见顶。另一方面,基于5G加持之下的产业互联网正在升级期,而华为想要做的,就是基于鸿蒙系统,构建下一代产业互联网 “根”。

让一套系统满足所有设备,让所有设备只说一种语言,只是鸿蒙最为表象的部分;更深的问题在于产业互联网兴起后,相关设备数字化、数据权、商业和技术定义权的话语能否掌握在中国自己的手里。

目前,鸿蒙已经开始联合高校开始进行开发者的培养,面向大众开发者,鸿蒙也已经和机构一起展开了相关的技术认证和培训。同时,华为还向各类开发者提供了包含数据库、编译器在内的各种开发工具、开发框架等,开始全面打造国产软件的“根”能力。

华为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0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鸿蒙生态,预计2021年还会有40多个主流品牌、1亿台生态设备成为鸿蒙系统体验的新入口。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也在近日呼吁更多合作伙伴和应用开发者加入鸿蒙生态建设。产业互联网时代,华为脚步“向下”,目光“向上”。

“我相信,只要扎好‘根’,和产业伙伴一起,共赢移动产业下一个十年”,王成录表示。

编辑:j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