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的毫秒级抓取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描述

此前央视一年一度的“315”晚会,也曝光了科勒卫浴、宝马、Max Mara等品牌商店采用人脸识别摄像头,抓取消费者信息,便于精准“杀熟”。越来越智能化的摄像头,和越来越“贵重”的人脸,如何从技术上规避两者的矛盾?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之中,是否家用监控也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近日,广州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助理、物理学家马兆远。马兆远介绍,人脸识别整个流程包括人脸检测、关键点定位、人脸比对三个阶段。在具有足够运算力的设备上,人脸检测可以在几毫秒内完成,关键点定位也具有毫秒级的响应速度。决定人脸识别快慢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人脸比对的效率,搜索库越大耗时越多。

“目前主流厂商针对千人规模的应用场景推出的产品,能在几十毫秒内完成人脸识别,手机端应用的一比一对照能更快。在更大的数据库搜索方面,已出现使用GPU异构计算的优化方案,对于TB级数据库也可在毫秒级完成搜索。”

而针对如今“人脸识别”遍地开花,甚至商家不正当使用智能摄像头抓取人脸这种情况,马兆远认为,应当通过法律与技术协作的方式来避免。

“我建议立法禁止使用偷拍设备,完善公共场所摄像头使用规范,规定商业场所监控摄像头数据不得接入商户后台,只能由安保部门负责查看、存储和回放。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建议制定监控摄像头国家标准,摄像头输出视频流采取两种模式:安保部门实时查看的视频流采取对人脸区域加马赛克处理,保护个人隐私;不加马赛克的视频流采取加密存储。对于加密存储的原始视频流,需要有权限的访问才能调取回放,并在回放时嵌入调用者信息,这样可以在视频发生泄漏时追溯到泄漏源。

他还提醒,家用监控摄像头可能通过通信接口定期或不定期向厂家服务器上传任何信息,其中就包括采集到的人脸信息。由于智能家居市场鱼龙混杂,立法监管的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节奏,因此信息泄露的风险非常大。

责任编辑:l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