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硬盘摔了怎么办

硬盘

2人已加入

描述

移动硬盘摔了怎么办 

  笔者的2.5英寸日立USB移动硬盘购置于3年前,容量为40GB。由于办公室有公司的台式电脑,在家中又有笔记本电脑,因此,我将所有工作文件全部存在了移动硬盘中,以便在家中笔记本电脑上处理一些工作。

  出现问题:该移动硬盘工作一直很稳定,在今年年初由于原本用的硬盘盒接线接触不良,换了一个清华紫光的硬盘盒。但是有一天很不巧,我在家中观看硬盘中拷贝的影片,在移动笔记本电脑的时候一不小心把硬盘从离地1米高的地方跌落到了地上。当时并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发生,我仔细听了一下硬盘转动的声音也很稳定。正当我暗自庆幸的时候,正在播放的影片突然卡住了,我重启了一下播放软件,故障就消失了。我用磁盘属性工具中的“磁盘检查”功能修复了一下硬盘,没有发生什么异常情况,我也就认为硬盘没有出什么大的故障。第二天在公司继续用了一天的移动硬盘也未见什么故障。只是时值周一正好习惯性地把硬盘中重要文件做了一个备份。

  然而在当天晚上回家使用移动硬盘的时候异常的情况就发生了:先是拷贝一个百兆大文件的时候硬盘没有了响应,接着可以听到清晰的咔咔咔的读盘的声音。这下我紧张了,首先我用“磁盘检查”工具修复了一下文件系统,故障未消失。为检测硬盘,我在HP的网站上下了专用的性能检测工具“diagnostics for windows”,选中其中检测硬盘的相应的功能,测试了5个LOOP。报告显示在检测磁盘表面81%进度时出现报错。这样磁盘肯定是出现了故障。

  不幸中的万幸,由于白天重要的文件都刚好做了备份,因此我可以忽略硬盘上的文件保存的问题,而直接考虑如何抢救硬盘。
  
  分析问题:一般硬盘出现故障可能是三方面的,一是硬盘电路板故障;二是磁头故障;三是盘面故障。我的硬盘只在读写某个文件时报错,因此基本可以肯定是盘面故障。盘面故障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读写错误出现逻辑坏道;二是由于碰撞等原因出现物理坏道。如果盘面有逻辑坏道,一般可以通过磁盘工具中的“磁盘检查”功能修复,由于我曾尝试过这种修复的方法而无效,因此我判断我的盘面出现了物理坏道。

  解决方法:首先我尝试用XP系统,右键点击“我的电脑”,再选择“管理→磁盘管理”中的格式化硬盘的命令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但当程序执行到60%的时候只听到硬盘咔咔地响而程序不能继续。格式化失败。
  
  根据我的了解,此时能尝试一下对硬盘的低级格式化。手头正好有一个朋友刻录的启动光盘,里面还附带了很多常用工具软件。把该硬盘安装到笔者的HP笔记本上,用启动光盘启动电脑后用光盘中的Lower Level Format工具对硬盘进行低格(注意:这个过程需要3到4个小时,并且不能意外中断,否则后果严重)。终于低格完成,且显示过程中没有错误。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硬盘中错误的磁道隔离出来,做成一个隐藏的分区,以免在硬盘正常读写过程中导致坏区的扩大。用到的一个有力的工具就是fbdisk,这个软件《电脑报》上做过介绍,是一个小巧的软件,只有几十KB。其功能是通过检测磁盘的表面,标记出损坏的磁道,并将仍然完好的磁盘做成若干个新的硬盘分区。不足之处是当坏道比较分散时,软件只能自动生成最多4个最大的完好分区。并且此软件要在DOS环境下运行。由于我没有光盘刻录器,怎样才能在DOS环境下执行此软件呢?
  
  我先用启动光盘中的fbdisk程序在硬盘中创建一个44MB(系统最低要求)的分区并格式化。然后将此硬盘从笔记本中拆出,装回本本原装硬盘。开机上网,下载fbdisk1.1软件。将待修复硬盘装在USB硬盘盒中,通过USB线连接笔记本。检测有一个42MB(由于格式化损失了2MB)的分区。将fbdisk程序拷贝到移动硬盘上,关机。重新把本本原装硬盘拆下,装上待修复的硬盘。通过启动盘启动,在DOS状态下执行fbdisk程序(程序在内存中执行,能对移动硬盘进行分区操作)。很快完成了磁盘坏道检测,并自动给出分区方案,令人失望的是只有7.33GB的正常空间能利用,不过总比丢掉一块硬盘强。重启计算机后格式化此分区成功。再一次将此硬盘从笔记本中拆出,装入USB硬盘盒作为移动硬盘,使用正常。
  
  总结:此次事故中我抢救回了7GB的使用空间,虽然不算太理想,但想想一般此类硬盘故障在维修商处肯定判硬盘报废,而只要读者抢救及时,应该能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所以仍作为一个抢救硬盘成功的例子与大家分享。
  
  移动硬盘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意外碰撞,因此要特别小心。考虑到后果,请在台式机大硬盘中定期做好重要文件的备份工作。移动硬盘由于几乎没有抗震措施,一旦发生碰撞,特别是在使用中,后果往往很严重。但是在本例中后果没有一下显示出来。在继续使用过程中导致了损坏磁道的扩大。建议大家一旦硬盘发生碰撞,应立即用专用的磁盘检测工具作一个详细的检测,并备份重要的数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