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以来,国家对半导体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对集成电路行业也越来越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环节。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8-2019年版)》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存量约46.1万人。2021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为72.2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达26.1万人。
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各大高校被“委以重任”。多所高校在电子信息专业类别中设置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以及人工智能专业等专业,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为了解决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国家将集成电路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级学科。
28所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孕育芯片人才的基地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线,高考进入填报志愿的关键阶段,选择适合未来发展的专业与学校成为考生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集成电路专业有哪些院校值得关注呢?
为尽快满足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决定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为孕育芯片人才的重要基地。在2018年、2019年分别新增了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从26所增加至28所。
在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中,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通过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
2019年5月,清华大学成为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第一批高校之一,建设集CMOS逻辑器件与电路、存储器技术、传感器等于一体的京津冀地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综合创新平台。就在今年4月,清华大学宣布成立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该学院由原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与电子工程系共建,网友称之为“芯片学院”。
在师资团队方面,清集成电路学院将通过兼聘、双聘等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集成电路学院将招收本科生、专业型硕士生、学术型博士生以及专项博士生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
据了解,清华大学在1956年设立半导体专业,在集成电路领域已培养超过4000名本科生,超3000人硕士生,超500名博士生。
在清华大学成立半导体专业之后,1958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即微电子学院的前身。
为了加快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2019年,复旦大学4.7亿元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深入研发新一代节点集成电路共性技术,涵盖芯片设计、EDA工具、器件工艺与芯片封装等方向,同时培养集成电路紧缺人才。
复旦大学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建设过程中功绩显赫。今年4月,复旦团队研发的国内首款无线脑机接口芯片。单芯片上集成64个信号采集通道,实现了4米范围内64通道全带宽神经信号的24小时不间断记录。与国外同类商用产品相比,功耗降低了10倍。
在集成电路领域,流传着“工艺清华第一,设计复旦第一”的说法。在国内半导体产业领军人物中,超过11位来自复旦大学,包括华大九天董事长刘伟平、坤锐电子董事长闵昊、上海矽睿创始人谢志峰、士兰微董事长陈向东等。此外,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有合肥长鑫存储CEO朱一明、韦尔股份董事长虞仁荣、格科微创始人赵立新等。
A类集成电路专业前三:成电、西电、北大
在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几乎都上榜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
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排名中,共有19所高校上榜,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位列前三。
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6年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传感网技术等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其中,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了全球首款CMOS单片集成之全硅微显示芯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高效模数转换器和模拟前端芯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3年成为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微电子学院覆盖全产业链的35个基础测试分析实验和22个综合实验,构建了9类集成电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和1类全流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验,与Intel等半导体企业合作建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于2002年3月成立,现已形成一个学院、两个学科(软件工程学科、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学科)、三个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北京)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程化基地)的综合性软件与微电子人才培养实体。2019年,北京大学总投资超过3亿,与中芯北方、华大九天、兆易创新、北大方正集团等北京地区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此外,在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排名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4所高校上榜。在人工智能专业排名中,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列前五。
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高质量人才输送
产业技术迅速更迭,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半导体人才最快的方式,同时保证高校生与时代接轨,不间断地学习,加速成果转换。
在校企合作方面,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微半导体合作,签署共建“中微半导体集成电路英才班”的合作协议。中微半导体刻蚀机已经达到5nm级别,雄厚的人才储备将带来刻蚀机领域新的突破。
在市校合作方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均与成都市签署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投资咨询、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在成都市落地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
在人才紧缺的半导体行业,各芯片公司展开了高薪抢顶尖人才的策略。此前,华为天才少年年薪201万元的新闻刷屏IC圈。曾有媒体消息,模拟电路领域,硕士5年经验年薪120万;985名校的电子工程硕士毕业生,年薪40万......尽管这些天价年薪真实性未经证实,但是芯片人才高薪待遇却是不假。另外,由于专业程度的差别,不同高校的毕业生在薪资上也会有差别。据统计,复旦微的毕业生平均薪资超浙大、东大50%。
从清华、复旦设立集成电路专业的时间来看,集成电路专业已有将近70年的历史。如今,集成电路是我国的“强心”产业,集成电路专业已成为一级学科。行业人才的需求带来了集成电路专业的高就业率。选择专业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息息相关。进入高校后,研究方向要与毕业方向深度结合。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到2020年,清华大学超过七成的毕业生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和科研一线。再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39.01%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本科生、研究生进入世界500强的占比分别是28%、42.90%;进入中国500强单位的占比分别是26%、48.05%,包括华为、小米、比亚迪、浪潮等科技企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到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就业情况
小结:
随着国家对芯片国产化的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在人才培养、企业发展等方面迎来多项利好政策,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21年1-5月,我国新增了1.57万家芯片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芯片行业,集成电路行业用人缺口随之增大。高校作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基地,同样获得了国家对于集成电路专业在教学和科研建设的大力支持,国内芯片人才培养将为加速产业迭代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