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业人员,这些观点,仅仅我一家之言,我是乐于看到国产设备崛起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几年在一些小规模生产企业中,很多驱动设备都悄咪咪的就过度成了国产品牌!
但仔细观察了解,这些设备大多都是一些杂牌,很多名字可能都没听说过,而且设备也大多是随设备配套的。国产叫得上名号的牌子,其实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在通用型的驱动领域,要求更是不高,能调速就行,客户首先考虑的主要还是价格问题。
往上追溯,原因很多,首先是竞争环境的恶化,影响了老板的投资价值。标准的投资价值应该是这样:厂租+设备+人员+运营+利润=产品价格。比如一条千万的生产线,设计寿命是10年,生产线的折旧率从第一年就开始递增了,那么在多少年以后设备达到淘汰值,各行业应该都有预算的。
也就是说:使用多少年,这条生产线可以回本。这条定律,在发达国家和国内那些头部企业是可以的,但一些中小企业就受不了。这些企业买的设备还是二手的呢,你给我谈设备价值周期?设备能多服役一年都有价值,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同产品价值只会越来越低,怎么压缩成本才是重中之重。
好多引进的二手设备,配套都是由生产商决定的,欧洲的机械喜欢欧洲的电控,毕竟大家知根知底,解决方案就好沟通。日本的生产线喜欢日本的电控品牌。除了理念,解决方案的切合,还可以集体出海,有钱大家赚嘛。
但这样的设备进入二手市场,使用成本就明显变高了,工控产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就算你想代换某一个部件,也有很大的风险,维修吧,维修成本也不便宜,这就是市场上很多一二十年的工控产品,如今还在服役。
我和一个港资生产企业的设备主管交谈,该生产厂主要给欧美国家代工玩具生产,欧美注塑设备居多。这位主管告诉我:以前修注塑设备的控制板,驱动器,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的维修费,的确有些吃不消。近年来找国内厂商改系统,一套系统下来改造下来,也就比维修费稍微贵一点而已,但这个系统是全新的,还可以谈延保期,你说我会怎么选!
我问:精度如何?
他说:精度肯定会稍微差一些,但能过检。同时我们也保留了一部分状况良好的原装设备,以对应客户的生产要求。但大部分,国产已经可以顶上去用了。
最近维修几个豪迈HOMAG驱动器,豪迈是全球有名的木工机械生产商,电控设备同样是德国的科比keb提供的,设备部负责人抱怨:豪迈的驱动器维修价格不便宜,更恼火的好多维修单位搞不定,维修后程序丢失,根本用不了。找设备售后,售后牛的一B,动不动就让他们买新的驱动器!
我给他解释,以keb为驱动的用户程序都比较复杂,这方面,国产的就好很多。
何先生苦笑:我的的设备都由客户决定的,没几台高端设备,一些高端品牌的代工单谈都不给你谈!
中国的设备一直在进步,再复杂的东西,也怕被解剖研究,再说,中国人逆向思维的实力可不是闹着玩的:以前的电梯控制行业,注塑设备行业,雕刻制版行业,不是一一被中国企业盯上就拿下了么。外国货一直在溢价是不争的事实,前几天看见一篇报道,是说中国机械手的,随着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在一些细分市场的份额,让世界四大机械人生产商同样额头冒汗。
所以说,设备这东西,只要市场给出机会,国产设备正在慢慢的赶上去,这已经是一种趋势。行业人士都知道,进口品牌,皮实耐用,如丝般润滑,但一旦闹起脾气来,就没那么好伺候了,更可恶的是一些代理人士趁火打劫。
记得一台35kw的lenze4900的直流调速器可以报出十万加的价格;一台90kw的BAUMUELLER驱动器可以报出二三十万的价格。一般的企业,半壶都喝不起啊!
当然,国产工控设备进步不少,让人失望的案例同样比比皆是:君不见,国内某知名品牌的伺服,价格直抵安川,一些行业设备,玩起所谓的定制功能,产品出了问题,说明书都找不到。
这个行业总体是好的,市场终究还是优胜劣汰,那些买方案玩定制,然后让客户给售后买单的,一定会出局。瞧瞧这个行业的世界大腕,出手时虽然也心狠手辣。
但大抵都是在用心的做产品。拿软硬件来说,国外品牌喜欢在一个系列上,先把产品做细做完善,然后用软件来区分使用用途,用冗余接口来强化周边应用。这样的产品投向市场,在使用周期内,稳定系数不管是供应商,还是用户,心里都是比较有信心的。
工控产品和消费品牌的基因不一样,工控产品,万变不离其宗,和潮流更扯不上关系,而且更新迭代慢,稳定耐用永远是第一位。如果用做消费电器的理念做工控产品,客户无法接受也不会持续买单,出局,就是迟早的事。工控行业除了规模效应,技术加持,同样需要有在地摊货中开专卖店的精神,才能一直走下去。
编辑:jq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