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X的推动使自动驾驶技术更安全成熟

描述

V2X是意向以车辆为中心,与周边车辆、设备、基站通信,从而获取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车载娱乐信息等,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

01

分布频段

目前,NR-V2X正处在论证与初步落地的过程中,还没有完成大规模的部署。而尽管目前DSRC产业链更为成熟,但C-V2X可能后来居上,总体来看政府政策影响极大,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的融合将催生C-V2X的巨大市场,但整体来看,绝大多数都集中在5.9GHz这一固定的频段:

总的来看,V2X无论技术路线采用何种,世界各国与地区已经基本固定将5.9GHz这一频段划分给了ITS,此外C-V2X技术有占据主要地位的趋势,即使是最早研发DSRC路线欧美日本等国也将一部分中心转移至C-V2X的研发与融合上来。

02

挑战

在C-V2X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需要确保性能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全球和地区标准;具有较高的互操作性与GPS精确性;如何处理干扰以及保证网络安全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我们将其归纳为三大挑战:

#网络覆盖问题#

与D2D技术相似,在V2X场景中,也存在着网络覆盖场景与无网络覆盖场景,无论车辆处于哪种场景中,都应当支持V2X服务安全应用程序。在网络覆盖场景中,V2X车辆用户距离基站较近,服务质量较高,通信质量也较好,而对于无网络覆盖的通信场景,由于无法复用网络资源,在高密度V2V情况下,服务质量可能会有所下降。

#频谱资源问题#

如今,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对于频谱资源的需求将逐渐增多。然而在有限的频谱空间内如何提高频谱利用率都将是一项新技术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服务小区内,C-V2X用户将与LTE用户共享所有资源,此时就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V2X用户与LTE用户分配相互正交的频谱资源,二是V2X用户与LTE用户分配相同的频谱资源。

当V2X用户与LTE用户分配相互正交的频谱资源时,V2X用户间的相互通信将不会对原有的LTE网络造成干扰。若V2X用户与LTE用户分配相同的频谱资源时,D2D通信将会对原有的LTE网络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需要对V2X用户所需的频谱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频谱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车辆移动性问题#

在V2X通信场景中,由于车辆处于高速移动状态,对于所在位置信息具有更加精确的要求。同时高速移动状态下,车辆在场景切换与服务小区切换将变得更加频繁,通信服务质量也会受到相应的降低,因此在移动性问题也将是限制车联网的一大因素。

03

应用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V2X的发展是基于车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而基于蜂窝网的C-V2X则是推动自动驾驶更安全,更高速,更成熟的动力。就目前而言,已经有大量技术投入到我们的日常使用中了,这不仅为道路安全提供了保证,还可以为车主提供便利。

从C-V2X的应用场景上来看,我们主要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方向:

#交通安全#

从V2X的历史进程上来讲,他一开始的出发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在保障现有交通状况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证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在C-V2X的发展过程中,这成为了很重要的考量,例如通过V2V实现的碰撞预警功能、V2P实现的弱势交通者预警保护功能、V2I实现的交通危险提示与限速提醒等。

#信息服务#

基于LTE与5G的V2X继承了来自蜂窝网的庞大感知与信息服务功能,为车辆提供丰富的信息,一方面车辆利用与路边基础设施通过V2I信息实现信息的发收与共享,将车辆周边的环境信息(交通事故、道路拥堵情况等)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共享,以帮助驾驶员了解周边道路交通情况;

另一方面,庞大的网络结合GNSS等技术为汽车提供精准实时导航、APS(自动停车系统)、车上娱乐等能力,利用信息流更好的服务用户。

#交通效率#

C-V2X技术是构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重要支点,其通过联网调度与智能指引的方式减少拥堵可能,统筹规划车辆路径,极大的提升了交通效率。V2X借助车辆与周围蜂窝节点的感知与运算能力,实时为用户设计规划最佳路径,或为救护车警车等公共紧急服务提供高优先级规划与让行能力,提高现有交通的“智慧”,提升交通效率。

#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是目前交通发展的下一目标,可以说,现有的自动驾驶是初级的,不成熟的,还停留在“高级辅助驾驶”与“实验性质的自动驾驶阶段”,要想真正实现全面的自动驾驶,C-V2X/5G V2X的部署是至关重要的,V2X为自动驾驶的实现提供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调度,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可以说,V2X是自动驾驶的“天眼”,仅仅通过车辆本身的传感器来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足的,而V2X连接周边的人,车,基站与无处不在的云,为自动驾驶提供可预知与可判断的“不可见信息”,而这是自动驾驶实现的重要一环。

编辑 :j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