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13连跳的原因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从2007年始,富士康非正常死亡的员工达到了13例,仅2010年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0多位员工选择了以自杀这样的极端方式,告别这个曾经让他们满怀希望的地方。回望30年,中国的经济成就离不开对于人口红利的依赖,而富士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得益者。中国南方城市大量廉价和

过剩的农民工劳动力,为跨国公司的工厂转移提供了低廉的生产成本,而代工企业是最典型的依赖成本优势模式的类型公司。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进这样诚实地解释过公司的发家秘密:富士康的高速成长,靠的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然而,时过境迁,这一成本模式连同国家

命运一起,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富士康跳楼事件回顾:

  2010年1月23日,19岁的员工马向前在富士康华南培训处的宿舍死亡。

     2010年3月11日晚9时30分,富士康龙华基地一名20多岁的李姓男工在生活区C2宿舍楼5楼坠亡。

     2010年3月17日上午8时,富士康龙华园区一名田姓女子从宿舍楼跳下摔伤。

     2010年3月29日凌晨3时,富士康龙华园区一名从湘潭大学毕业的23岁湖南籍男工,被发现死在宿舍楼J1楼一楼过道,后被警方认定为“生前高坠死亡”。

  2010年4月6日下午3时许,富士康观澜工厂C8栋宿舍一名未满19岁的江西籍饶姓女工从宿舍楼7楼坠楼,仍在医院治疗。

  2010年4月7日下午5时30分许,富士康观澜工厂一名18岁云南籍宁姓女工从厂外宿舍楼坠亡。

     2010年5月6日凌晨4时30分,富士康再现跳楼悲剧。一名年仅24岁入职不到一年的男性员工从富士康龙华总部招待所6楼房间阳台纵身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2010年5月11日晚上7时许,在深圳宝安区龙华街道水斗富豪新村11巷某栋住宅楼,一名租住在该楼的女子突然爬到8楼的楼顶,然后一声不吭地就往下跳,摔到地上一动不动,后经赶来的120急救人员现场确认,该女子已经死亡。

  2010年5月14日,在深圳富士康龙华厂区北大门附近的福华宿舍,晚间富士康一名梁姓员工坠楼身亡,安徽籍,21岁。

    2010年5月21日4时50分富士康发生当年“第10跳”,死者为21岁男性员工。

    2010年5月25日凌晨,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一名员工坠楼死亡。

    2010年5月26日晚11点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大润发商场前发生第12起员工跳楼事件,尚存血迹。死者是C2宿舍一位男性。称2010年5月26日晚11时32分接到富士康一叶姓员工电话,称其10分钟前在富士康龙华园区D2宿舍楼宿管办门口,见到一男子倒于地上,现场已被封锁。

    2010年5月27日凌晨又有一位员工自杀,经查证,确有1名约20岁男性职工凌晨4时左右,在富士康鸿泰职工宿舍区,用割腕方案自杀。这名职工经送龙华人民医院紧急抢救后,已无生命危险”。

      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深圳园区一名23岁男性工人跳楼自杀。

   2013年5月11日,重庆富士康富康新城员工宿舍一男性员工从十三楼跳下,当场死亡。

   2014年1月11日,郑州航空港区天成公寓5栋401室发生一起跳楼事件,成为2014年第一起跳楼事件



      一般而言,社会对于自杀事件的报道后的二到三个月,会引起一个自杀的小高潮。不可否认,富士康的种种环境加上当今青少年心里承受能力的的脆弱性,造就了一批他们对自己当前挫折等状况极度的不满,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加上舆论对于富士康员工意外死亡的宣传及对死去员工的家属安抚,

      最终导致一个又一个悲剧的发生。 


      诚然,“坠楼事件”与富士康不够人性的管理模式有关。透过富士康看中国,这是连日来国际媒体的共同视角。《华尔街日报》说,富士康悲剧是中国现阶段依靠外资、廉价劳动力和加工贸易出口这一经济模式的悲剧缩影,虽然这一经济模式有其合理性,也是中国通过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融入全球     
      化的捷径,但其后果是对劳动力权利和保证的漠视,把劳动力物化为机器和追求企业效率的工具。《金融时报》则将此形容为“中国长期梦想的阴暗面”,称中国的农民工经常被社会现实所刺痛。《爱尔兰时报》26日说,快速上升的自杀率是中国为其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由于跳楼者大多是80 

      后、90后这些中国年轻劳动力主力军,这一事件更应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企业、政府和社会都该更多关心这些年轻人的精神危机。企业不该把有限的资源花在需要维修的工厂、会生锈的机器抑或注定老死的员工身上。反之,他们应该集中资源购买打造品牌专用的虚拟砖头及水泥,亦即赞助、包

      装、扩张、广告。“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工厂被外迁到人力成本低廉的地方,同时,品牌公司还无需为外包工厂的员工负责。这一策略大获收效后企业于是不断地提高品牌成本,同时不断地削减外包成本造成外包厂家的获利微薄。层层盘剥之下,到工人手中的数额就可想而知了。
 

文章综合来源:huanqiu printdiy

编辑:ymf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评论(0)
发评论
jf_10693681 2022-02-12
0 回复 举报
制造业的管理模式有待更新,应该去塑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严格管理但不失人性,要在不影响公司利益的情况下给与员工更多的自由!富士康不只是个例,全国的传统制造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收起回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