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被困在手表里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近日,北京移动开通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支持带有蜂窝网络版本的Apple Watch等智能手表,没错,这次依然还是局限在手表当中。
 
eSIM即嵌入式SIM卡,也就是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的芯片上,而不是单独作为额外的可移动式零部件。这项技术的好处是可以让用户更为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在无须购买新设备或者办理复杂程序下就能够更换运营商。
 
而对于企业而言,eSIM的出现,意味着可以再次节约设备内部的空间,同时减少设备中的开孔,加强一体化设计,即节省了成本,又可以加强设备的防水防尘性能,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在消费电子领域,eSIM还可以应用在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中,据市场调研机构ABI Research预测,2024年,消费电子搭载eSIM的设备将达到6.44亿台,而在M2M、IoT领域中,搭载eSIM的设备也有望达到2.32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其中有超过1亿来自于汽车。
 
在海外,2015年苹果便与三星联手推出了eSIM卡,2016年6月份,GSMA(GSM协会)正式发布了智能手机eSIM规范,而这一规范,在全球获得了超过30家运营商、芯片商以及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
 
可以说eSIM在海外正如火如荼的发展当中,可以说在海外市场,手机卡基本已经成为了过去,eSIM卡份额正在快速提升。
 
有意思的是,国内市场,手机SIM卡仍然是主流。是技术原因吗?如今国内eSIM卡已经可以应用在多款可穿戴设备当中,移植到手机端基本没有技术难度。
 
那是否是终端企业不愿意接入eSIM卡?上文已经提到了,eSIM卡可以提升手机内部的集成度,留出更宝贵的空间,同时还能减少手机开孔降低成本,提升手机一体性的同时,还能加强防水防尘的能力,终端厂几乎没有理由拒绝eSIM。
 
三大运营商
应用eSIM前后的客户关系变化|中国联通eSIM产业合作白皮书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阻碍在于运营商。在如今的SIM卡时代,运营商在生态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用户、智能终端、卡商都需要围绕运营商来运行整个产业,这也意味着运营商握有极高的话语权。
 
如果到了eSIM时代,那么生态链中的核心位置将被智能终端厂商所取代,智能终端的话语权将高过运营商。话语权的转移不仅代表着地位的下降,更与利益紧密相关。
 
比如在SIM卡时期,针对用户,在还没有开通携号转网的时期,运营商可以不断提高套餐的价格,服务商也可以不那么重视,因为更换运营商比较麻烦,用户都能够忍受。如今虽然在携号转网开通之后,情况有所转变,但并没有彻底改善。
 
针对卡商,完全需要依赖于运营商的支持,才能拿到足够的SIM卡;针对智能终端厂商,可以合作推出合约机,绑定用户只选择使用独家运营商。
 
而到了eSIM时期,用户能够随时更换运营商,迫使运营商推出更优惠的套餐,更好的服务,而卡商也只对智能终端负责,对于智能终端厂商而言,推出合约机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了,除非运营商能够给出更多的利益,这对于运营商而言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如今在国内市场,运营商们依然死死盯住SIM卡不松手,禁止eSIM应用在手机端,就是因为推广eSIM对于运营商而言几乎没有好处,反而可见的坏处一大堆。
 
我们总是对国内的移动支付如此发达而感到欣喜,如果在国外就会发现还需要携带信用卡、钱包的方式有多么不方便。但在SIM卡领域,情况却反了过来,我们成了落后的那一方,并且如果没有强力的外界因素干扰下,eSIM想要用在手机端依然遥遥无期,它被困在了手表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