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新闻
中芯国际65纳米技术国际领先
虎年春节,宁先捷终于和家人一起过了年。身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他此前三个春节几乎都是在车间里度过的。是什么让中芯国际从海外请来的这位技术大腕以厂为家,即使过年也要坚守岗位?
宁先捷和他的研发团队历经三个寒暑,终于使中芯国际的65纳米半导体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毅然决定回国效力
今年48岁的宁先捷是美籍华人,“海归”之前,他曾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美国IBM半导体有限公司任工程师,主要负责开发了0.18微米和0.15微米动态存储器互联线工艺并成功投入生产。
“海归”创业,对于在国外享受着优厚待遇的宁先捷来说,机会是偶然的,但决定却是必然的。
2001年,在世界三大半导体公司之一——美国IBM任工程师的宁先捷到上海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时,见到了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在听了张汝京对中芯国际的介绍以及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构想后,宁先捷感到自己应该回来参与到这一事业中。
“我们这一代人受传统教育,总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事。9年前,国内的半导体研究和国外差距很大,产学研没结合起来,自己觉得应该尽一份力。”习惯于少说多做的宁先捷不希望通过语言“拔高”自己,事实上,他初到国内时一切工作都要从基础做起。
手把手培养研发团队
中芯国际在北京和上海建厂之初,都经历了铁皮顶简易房时代,而这样的简易房就是宁先捷“海归”后的第一间办公室。当时,比生产条件更加薄弱的,是技术人才的储备。
为了在北京研发投产65纳米芯片,2005年年底,宁先捷从上海调任刚刚组建的中芯国际北京公司担任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主要负责65纳米技术制程技术开发项目,制订了工艺流程、设计规则等,这也圆了他要独立承担一个大项目的梦想。当时他带领的团队技术人员全是30岁左右的毕业生——重理论、缺经验、少实践,怎么办?“就像师傅带徒弟,一些操作细节都是我手把手指导的。连吃饭都跟他们在一起,就为了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宁先捷说,刚开始的时候,“徒弟”们工作时,他真是一会儿都不敢离开。
2008年9月,65纳米芯片经过可靠性验证,开始试产。300余项专利成果无一不凝聚着研发人员的心血。
充分利用生产“歇工期”
从试产到商业化量产,65纳米芯片用了一年的时间,其间正赶上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生产确实造成了影响,但这却给企业新技术研发拓展了空间。”宁先捷说,中芯北京利用订单减少所带来的设备“歇工期”,成功地完成了65纳米芯片在生产设备上的转产磨合,短时间的生产“歇工”却满足了研发部门对于新产品的调校需求。
在完成了65纳米技术征程后,宁先捷如今正在忙着搭建32纳米技术开发团队。“集成电路业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就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同时价格下降一半。因此我们必须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他欣慰地表示,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品结构,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