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采用RISC-V 为了省专利费还是担心Arm被收购

电子说

1.2w人已加入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晶晶)近日,外媒报道称,苹果公司发布了招聘RISC-V高性能程序员的通知。根据职位的描述,一个跨软硬件的研发团队正在实施创新的RISC-V解决方案,是为了支持机器学习、视觉算法、信号和视频处理等计算。

虽然只是一则招聘信息,不过却给了业界一个十足的信号,苹果正在使用RISC-V。苹果的入局对于RISC-V来说当然是好事。

苹果采用RISC-V,为了省专利费还是担心Arm被收购?

我们知道,使用Arm内核需要向Arm支付授权费和许可费。而RISC-V由于其开源的特性,使得很多芯片设计能够更自由更开放的采用RISC-V,当然RISC-V开源并不等于完全免费,现在也有不少RISC-V IP公司为IC设计提供授权。而对于苹果而言,有人认为,将部分内核转为RISC-V,苹果能够节省几百万美元的许可费。

苹果真的是为了节省这些许可费吗?显然不是。

澎峰科技生态发展顾问王军辉认为,Arm公司可以授权你使用其指令集、架构和IP授权,但Arm作为指令集本质上仍是一个封闭生态。ARM指令集正在变得越来越臃肿,以及对于计算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存在分歧难以避免,而苹果并不能决定Arm公司在指令集/架构的规划。

他进一步表示,“黄氏定律 (Huang’s Law)”有一个预测:AI性能将逐年翻倍。要实现这种超摩尔的性能增速,单靠半导体工艺和规模增长是无法实现的,各种用例推动架构的进步才是根本。苹果作为引领科技发展趋势的知名企业,擅长于软硬件深度融合的技术路线。因此,可以看到计算技术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RISC-V作为新的、开源指令集,大家可以按照各自理解来自由发挥其威力,RISC-V不会只是个backup、省点授权费,苹果嗅到了美味!

从苹果的招聘信息来看,RISC-V是用来支持机器学习、视觉算法等等,并且是为了实现节能和高性能。或许它与Arm CPU搭配使用将表现出更好的处理性能。王军辉表示,现在各种用例使得微处理器用得越来越多,RISC-V能够适用于从微控制器,协处理器到超级计算机的任何场景。

苹果的实力

去年底,苹果发布基于Arm架构的全新M1处理器。M1芯片采用统一内存架构,也是Apple 首款采用5纳米制程打造的个人电脑芯片,封装了160亿个晶体管。M1将显卡、神经网络引擎、图形处理等技术整合在同一块SoC芯片,高集成度带来更强大的性能和能效。

M1芯片首发用于MacBook Air、13英寸MacBook Pro以及Mac mini机型。今年,在新款24英寸iMac以及iPad Pro也加入了M1芯片。如此一来,M1芯片已经横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

而新款M2芯片,据爆料将会在苹果台式机MacPro首发。Mac Pro是苹果公司研发的专业电脑,目前采用英特尔Xeon处理器,最高达到28核心,系统内存最高达1.5TB,包含Thunderbolt(雷电)、以太网及USB等接口。

苹果自研GPU、基带、电源芯片、处理器,苹果的芯片研发实力有目共睹,基于过往的一些成效,相信苹果在RISC-V领域将有不错的表现。

不只苹果入局

不只是苹果,在6月份笔者也曾报道过,英特尔计划首发的7nm CPU将基于与SiFive合作的Horse Creek平台,上市时间可能提前到2022年下半年。英特尔官方资料显示,全新的HorseCreek平台将基于SiFive高性能核心PerformanceP550,采用RISC-V架构,并将采用自家7nm工艺。这一消息的发布,体现出英特尔对RISC-V的绝对看好。

更早前,还传出英特尔拟以超过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RISC-V初创企业SiFive。足以显见,以X86傲视服务器市场的英特尔也十分重视对RISC-V的投入,其目的必然包括希望以此为Arm的竞争进行制衡。

而苹果采用RISC-V是否又是出于对英伟达拟收购Arm而产生的担忧呢?王军辉认为这不是主因。苹果一路从IBM PowerPC,X86到Arm,即使英伟达并购Arm,也不足惧。英伟达并购Arm志在高性能计算。Arm必须在高性能计算取得地位,才能有资格称之为三大指令集之一。

小结

今年对于RISC-V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英特尔、苹果等巨头们相继入场,在国内中科院发布基于14nm的香山处理器、RISC-V与鸿蒙系统的搭配、赛昉完成新一轮融资、更多芯片设计公司加入RISC-V生态。

接下来,可以期待一下苹果发布的RISC-V解决方案,就像它引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TWS耳机的风潮那样,它对RISC-V的引领作用或许会把RIS-V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

编辑:j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