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缓冲存储器部件结构及原理解析

台式机

8人已加入

描述

高速缓冲存储器部件结构及原理解析

高速缓存 CACHE用途
设置在 CPU 和 主存储器之间,完成高速与 CPU交换信息,尽量避免 CPU不必要地多次直接访问慢速的主存储器,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

高速缓存 CACHE实现原理
把CPU最近最可能用到的少量信息(数据或指令)从主存复制到CACHE中,当CPU下次再用到这些信息时,它就不必访问慢速的主存,而直接从快速的CACHE中得到,从而提高了速度。

评价CACHE性能的关键指标
要有足够高的命中率,当CPU需用主存中的数据时,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从CACHE中得到,尽量少读主存储器。称二者之比为命中率。

一、CACHE的基本运行原理

1、 CACHE的存储单元的组成

CACHE的存储单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1位有效位:“0”表示该单元尚未使用,“1”表示数据有效
存储器
(1) CACHE单元不一定以字为单位与主存实现相互对应,因为存储一个完整的主存地址占用位数太多。

(2) CACHE与主存交换信息时,不一定每次以一个主存字为单位进行交换,常用的是以字块的形式(cache line size)进行数据传送。

二、CACHE的3种映像方式

地址映像:把主存地址的数据复制到cache时,还要把该主存的地址经过某种函数关系处理后写进CACHE的标志字段,这一过程称为CACHE的地址映像。

地址变换:在程序执行时,要把主存地址变换为访问CACHE的地址,这一过程称为CACHE的地址变换。
这二者的处理方案是密切相关的。

1、全相联映像方式
存储器
全相联映像方式的优缺点
地址映像:写入CACHE时,要将主存的全部地址写入CACHE的标志字段

地址变换:用读主存的整个地址去与CACHE中的每一个单元的标志字段进行比较。

优点:使用灵活、方便
缺点:比较地址字段必须与整个CACHE中每一个单元的标志字段都进行比较,所以线路复杂,成本太高,难以实现,只是适用于容量小的CACHE。
2、直接映射方式
存储器
直接映射方式
地址映像:写入CACHE时,仅将主存的区段号写入CACHE的标志字段

地址变换:要将读主存地址中的区段内偏移地址去访问CACHE的一个单元,只需用主存地址的区段号与标志字段内容进行比较。

3、多路(两路)组相联方式
存储器
多路(两路)组相联方式实现原理
把 CACHE存储器组织为同等容量的多体结构,例如2个存储体。主存仍然划分成容量等于每个CACHE存储体的多个区段。
主存地址格式如下:

区段号
区段内的偏移量

多路(两路)组相联方式
地址映像:写入CACHE时,仅将主存的区段号写入CACHE的标志字段

地址变换:要将读主存地址中的区段内偏移地址去访问每一个CACHE体的一个单元,只需用主存地址的区段号与标志字段内容进行比较。

三、 CACHE存储器实用中的几个问题

CACHE存储器的重要技术指标是它的命中率,影响 CACHE 命中率的因素有:
1.CACHE 的容量与命中率的关系
虽然容量大一些好,但CACHE 容量达到一定大小之后,再增加其容量对命中率的提高并不明显。

2、 Cache Line Size ( CACHE每次与内存交换信息的单位量)与命中率的关系:
每次交换信息的单位量适中,不是以一个字为单位,而是以几个字(称为CACHE行容量,通常为4~32个字节)在主存与CACHE之间实现信息传送。

3、多级的CACHE结构与命中率的关系:

4.CACHE的不同映像方式与命中率的关系:
全相联映像方式不适用
直接映像方式命中率低
多路组相联方式性能/价格比更好
直接映像方式中CACHE容量为8K字,被分成1024组,每组8个字,同时,主存也分成8个字的组,1024组构成一页。主存的0组只能映射到CACHE的0组,主存的1组只能映射到CACHE的1组,依次类推。地址结构如下:

5、写CACHE的策略和对系统的影响
(1)一个外设向主存写入了一个数据,该主存单元原先的副本在CACHE中,出现不一致,此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CACHE中相应单元的有效位清除掉,当CPU再次需这一主存单元时,只能从主存重新取得而不会使用CACHE中的旧值。

(2)改写主存储器的策略
若CPU改写了 CACHE 一单元内容后且尚未改变主存相应单元内容,则出现数据不一致性。两种解决办法:

第1.接下来直接改写主存单元内容。简便易行, 但可能带来系统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该后未被使用。

第2.拖后改写主存单元内容,一直拖到有另外的设备要读该内容过时的主存单元时。首先停止这一读操作,接下来改写主存内容,之后再起动已停下来的读操作,否则不必改写。
矛盾是如何检查是否应该改写,通过监视地址总线完成,记下无效单元地址用于比较。 控制复杂些,但可以提供更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