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提到河南许昌,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三国历史、曹魏文化。
事实上,除了久远的文化符号,通用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也让许昌站到了最前沿。
今天,在河南的2021数字经济峰会上,位于许昌的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宣布投运。在这个曹魏成就霸业的历史名城,AI如何成为城市另一张名片,城市文化又会将AI描摹出怎样的面貌?
与其追思怀古,不如放眼现实,走进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去看看正发生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的波澜壮阔。
AI天下,中原凭什么有其一?
一个城市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由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共同决定的。作为曹魏基业的所在,许昌自然也浸润着曹魏文化的特征。
许多著名的智者,曾用“四胜”“十胜”总结曹魏能让“天下归心”的原因,而许昌适配人工智能的答案也藏在其中:
1.谋胜。
战略眼光与机变通脱,是曹魏文化的一大特点。荀彧曾形容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推行了“唯才是举”的人才创新, “屯田许下”的经济制度等等。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务实争先,更是新时期的“许昌精神”。
如今,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更是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已经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希望在新一轮科技竞赛中掌握主动权。具备“谋胜”战略思维的河南积极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在推动鲲鹏产业落地后,又开始规划中原智谷建设。其中,许昌作为战略城市之一,在2019 年就发布了《许昌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希望通过 3到5 年的发展,打造出许昌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助力新一代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慧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抓住智能机遇,抢占科技高地,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的许昌,与曹魏文化一脉相承。
2.德胜。
与有功者无所吝,故天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曹魏基业成于“德胜”。在推进人工智能战略进程中,各个城市都希望吸引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产业组织等,驱动转型升级。前提是,必须有效解决各大组织和机构的普遍障碍,才能充分释放创新力量。
一个普遍的难题是,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AI技术需要大量的算力来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训练,加上算法模型的复杂度指数级上升,给企业和科研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桎梏。
为此,许昌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开发高质量的大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支持现有数据中心扩容改造提升等等,让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容易获得普惠算力,进而促进产学研良性发展。
3.度胜。
“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用“群星璀璨”来形容曹魏时期的人才状况并不为过。明达不拘,唯才所宜,将人才视作发展之源,谓之“度胜”。
确定人工智能战略之后,许昌也在积极布局人才生态,将人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借助“许昌英才计划”的实施,许昌市将人工智能人才列入全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鼓励和引导创新人才与国内外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互动,利用重大研发专项、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从河南打造智谷产业带,许昌主动拥抱AI,可以看到,三国风云烟硝虽尽,文化底蕴依然存在于中原这片土地。
人工智能产业带,落棋许昌的联动效应
现在,全国许多省市都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建设,其中重要布局之一就是在建或计划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有意思的是,很多省份都将其放在了省会城市或重要头部城市。比如湖北武汉、四川成都、陕西西安等都已经落地AI计算中心,其中太原、长沙、济南、苏州、南京、杭州、合肥等地也都在计划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什么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选择落地许昌?
有句老话,得许昌即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许昌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原经济区交通和物流枢纽城市、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距郑州仅80公里。人工智能产业带叠加郑许一体化的联动效应,对于河南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算力价值释放。在“郑许走廊”间,已经聚集着成熟的装备制造、智能终端、有色金属、食品等产业集群,能够让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尽可能多地辐射相关机构,支撑产业算力需求,投入产出价值最大化,大幅节约数据处理成本。
2.产业集中赋能。与发达省份与地区相比,河南人工智能产业仍存在一定差距,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借助1个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郑州、许昌2个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4个产学研创新能力平台,加速孵化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对于激发创新、占位产业格局十分重要。
3.人才培养融合。河南虽然是人口大省,但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上,还存在人才供需结构严重不平衡、与产业脱节等问题,急需培育本土 AI 人才。利用“郑许一体化”规划布局,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带,可以形成产学研用联动的人才创新生态,吸引并容纳大量AI人才就业,为人工智能产业建设打下基础。
随着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落地,一个产业聚集、氛围浓厚、人才充足的AI高地,就在中原土地上缓缓升起。
谋定后动,AI驰骋中原的三字策略
三国故土上,以天下为棋盘、与谋略相关的传闻,俯拾皆是。AI时代,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让其他省份看到了城市发力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哪些技术、能力与解决方案,简化为三个字:
一是快。
疫情之后,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突破口,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都依赖于强大算力的支撑,数字基础设施也迎来了加速建设阶段。
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由许昌市政府与华为公司共同建设,通过华为的预制模块化机房和整机柜交付模式,将核心建设周期缩短为3.5-4个月,大大提升了建设速度。从今年4月正式招标到投入使用,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工期紧、任务重,依然能够保质保量、高标准地完成,目前可提供的AI算力已达到100P。
更快的建设落地速度,也为河南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装上了创新升级的加速器。
二是全。
人工智能计算产业的发展,并不是有算力就够了,应用创新、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方案对接、产业推广等配套也得跟上,才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聚合发展。因此,河南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时,十分注重全面的创新生态建设。
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采用“1+2+4+N”模式建设,形成了全面的创新布局,包括一个计算中心,两个中原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为区域产业全面赋能,支撑中原数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是合。
多个作战力量联合行动,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以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核心打造的产业带,自然也需要团队协作的力量,来带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重点产业的发展。目前,河南已经与华为、曙光等公司战略合作,不断探索AI应用场景。
比如智能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等工业是河南的支柱产业,许多应用场景诸如质量检测、机器人视觉、人机协同、生产安全和厂区巡视,都有应用AI的现实需求。
通过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技术的整合,加上AI计算能力,可以为河南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办公效率,增加企业竞争力和创新潜力。
再比如智慧城市,基于交通灯、视频监控数据和出行数据,可以辅助完成违章自动抓拍、城市交通自动调配调度,减轻城市的“交通病”,提升居民出行幸福感。
作为农业大省,通过耳标、摄像头等监控畜牧动物生长情况,实时跟踪,体型识别,实现养殖的精细化管理,帮助农民将本增收。
类似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要孵化出更多个性化、垂直化的行业应用,就必须联合科技厂商、科研机构、高校、解决方案服务商等的综合力量,合力推动AI造福社会。
寻根溯源:接下中原AI的生长脉络
作为新晋“网红”,河南近年来借由传统文化创意内容,让网友们直呼厉害,正是因为河南保留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文化根深,方有内容创新的叶茂,有华夏儿女的深度共情与自豪感。
而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场战役背后,也反映出了AI时代城市发展要经历的磨练与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河南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源力量:
1.数字基础设施的元创新“根系”。
当数字化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引擎、企业转型的新动能,就需要底层创新的能力,对数据、应用等重要资产和服务形成保护。依托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河南打造自主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让数字基础设施坐落在元创新的底座上,助力产业长期可靠发展。
2.AI产业生态的可持续“生长”。
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上,河南采取了较为稳健的推进策略。首先针对现有的30多家企业,提供相应的AI算力基础设施部署,随着“智谷”产业集群、需求的不断扩展,持续提升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能力,未来将达到300P总算力。
渐进式发展,让河南AI产业生态可以在领先性与投产比上获得平衡,助力产业健康长期发展,在合理算力土壤上持续生长。
3.深入场景应用的创新“繁花”。
有了源源不断地算力“营养”支撑,自然可以在应用场景中不断挖掘,找到适合落地AI的地方,催生出繁花似锦的创新图景。目前,河南已经在许多领域打造出了行业解决方案,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汉魏故都今犹在,但三国历史风云已经离我们远去,而正在走来的智能时代,却是我们可以亲身经历、亲眼见证的波澜壮阔。
智能中国的土地上,河南带着不变的中原豪情、魏晋风骨,让我们看到AI如何通达古今,向着未来生长。
fqj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