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2X进展迅速,5G真就必不可少吗?

描述

C-V2X进展迅速,5G真就必不可少吗?
 
去年年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正式将5.9GHz频段70MHz分配给Wi-Fi和C-V2X,彻底放弃了DSRC,这也意味着我国坚定发展的C-V2X已经成了国际主流标准,获得了全球范围的认可。然而在4G与5G的选取上,似乎存在一定的割裂。
 
C-V2X的通信选择
 
C-V2X具有两种互补的通信模式,一种是短距离的PC5直接连接,基于5.9GHz的ITS频段(B47)。PC5常用于车辆之间、车辆与路侧单元(RSU)之间的通信,支持V2X消息广播与信息快速交换。另一种则是汽车或RSU与基站之间的远距离通信,Uu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依然运转在传统的商用移动频段下。
 
作为基于蜂窝网络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C-V2X的确立与商用存在于一个4G与5G共存的时间节点上、不少人认为,尽管5G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但要想实现网联车所需的必要覆盖度还有一定的距离。
 
不仅如此,横亘在5G+C-V2X普及面前的还有基础设施、标准化和监管上的问题。全球范围内也很少有中国这样能够迅速实现5G大范围覆盖率的国家,且面对车规的C-V2X,产品规划周期长,因此不少地区LTE的C-V2X模组依然是首选。
 
但为了做好汽车接入万物互联的未来版图规划,不少人仍纷纷将目光先探向了5G。5G的端到端传输延迟仅有1ms,还可以通过限制数据包丢失来提高可靠性。在5G的R16规范中,更是进一步加强的5G下的C-V2X功能。也正是因为5G的网络“硬”优势,市面上开始频繁出现5G+C-V2X的模组。
 
移远通信
C-V2X
AG15 / 移远通信
 
移远通信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AG15系列C-V2X模组,该模组基于高通的9150芯片打造,符合IATF 16949:2016的车规标准要求。高通9150也是市面上最常用的C-V2X芯片,基于14nm工艺打造,采用了Arm Cortex A7作为CPU核心。该芯片也是高通C-V2X开发平台的一部分,与4G/5G网络兼容。
 
针对5G+C-V2X,移远通信推出了AG55xQ 系列模组。该系列模组均为车规级的5G NR Sub-6GHz模组,支持独立组网(SA)和非独立组网(NSA)模式。AG55xQ基于高通的SA515M芯片打造,在NSA模式下可实现2.4Gbps的下行速率和550Mbps的上行速率。
 
AG55xQ也可选C-V2X PC模式4直接通信,即便是没有5G覆盖的区域,也可以通过向后兼容GSM和LTE等网络,实现偏远地区的连接。移远通信称AG55xQ系列模组已经被上汽通用、蔚来和理想等厂商选用,预计在2021至2022年陆续推出搭载此系列模组的量产车型。
 
爱联科技
 
今年4月底,爱联科技的5G+C-V2X模组AI-NX10在四川绵阳成功下线,这也是全球首款支持无GNSS场景下PC5通信的5G+C-V2X模组。据了解,该模组基于海思的HiB5000V打造,覆盖了国内范围的3G、4G和5G频段,也支持LTE-V2X PC5直连通信。
C-V2X
AI-NX10 / 爱联科技
AI-NX10可实现最大上行速率1.2Gbps,最大下行速率4.6 Gbps,是专为车联网应用而设计的无线通讯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该模组将率先用于路侧摄像机、路测智能站等RSU设备,加快车路协同与智能网联等智慧交通项目的建设。
 
广和通
C-V2X
AX168-GL / 广和通
 
AX168-GL是广和通推出的一款面向全球汽车市场推出的C-V2X模组,不仅满足AEC-Q200 Grade 2标准,也通过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四跨”(跨芯片模组、跨终端、跨安全平台、跨图商)一致性测试。它集成了以色列公司Autotalks的CRATON2芯片组和安全CAN MCU。
C-V2X
CRATON2 / Autotalks
 
CRATON2是Autotalks的第二代V2X芯片组,专为自动驾驶网联车设计,集成了同时支持DSRC和C-V2X PC5直接通信的调制解调器、超低时延的V2X硬件安全模块(eHSM)和强大的线速消息验证硬件加速引擎。除了C-V2X以外,CRATON2还支持IEEE 802.11a/b/g/n/ac,可以启用车辆外联Wi-Fi来实现增值服务,支持最高433Mbps的传输速率。
 
 
小结
 
从以上的部分产品布局来看,不少模组厂商都已经放眼5G了。然而考虑目前全球范围的5G覆盖,LTE-V2X与PC5短距通信可能是近几年的主要C-V2X的主要部署方向。C-V2X虽与与3GPP规范密不可分,却并不意味着能飞速跟进。
 
5G对于现在的C-V2X来说并非必不可少,但值得肯定的是,未来能够发挥C-V2X全部潜力的一定是5G。从高通和哈曼等国外企业无一例外地放眼中国市场可以看出,抢占5G的先机,就能抢占C-V2X的先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