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创业,你有AMR基因吗?

描述

AMR,两三年前说起这个词想必很多人没有概念,那时候人们更习惯把这种物流应用的机器叫做AGV。现在说起这个概念,虽然还可能不甚明了,但大家模模糊糊知道这个“小车”是能自主移动的。这也得益于国内AMR厂商不遗余力地推广,将其从一个新概念产品发展到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这里只讨论工业应用的移动机器人,不涉及服务型移动机器人。
 
物流机器人
 
短短几年间,自主导航机器人厂商的发展不可谓不快,上亿的融资在行业内已成了家常便饭。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四五年前还在同一起跑线的厂商有的早早拿到大额融资开始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有的厂商赢在起跑线却早已落在后来者身后。早期AMR行业里没有企业能够仅靠自己的业务盈利支撑(即便到现在也很难),大家都是长期跑在融资的路上。一类企业此前并未涉足过国内移动机器人行业,靠“贴标签”来包装新的机器人概念;另一类企业因创始团队早期在国内智能移动机器人圈子小有名气,有着“AMR基因”,在技术层面更有优势。
 
在玩新概念的企业里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家企业,我们姑且称它为A。2016年前后,当时跟随行李箱产品在国外有不错的反响,A的创始人大受启发。刚好当时视觉和智能机器人受资本热捧,A的创始人利用善于运作的优势给机器人贴上视觉智能的标签开始做跟随行李箱并拿到了天使融资。到了2017年下半年,彼时市面上开始出现仓储物流机器人,A开始进军物流机器人行业(当时还没有AMR这个叫法)。行李箱项目的视觉跟随是A重资开发的,这正好给物流机器人带来了新故事新概念。此后A在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后来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AMR的概念。从视觉跟随行李箱,到视觉AMR,A创始人的资本故事完美过渡。
 
而行业里有着“AMR基因”的公司也不算少,但是有一个故事听到时格外唏嘘。B的创始团队曾经活跃在国内移动机器人社区,是国内最早推广ROS技术和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团队之一,在行业有相当的知名度。通过自己研发的导航算法,2014年B的创始团队开始做自主移动机器人教育市场,获得了不错的成绩。2015年,B公司正式成立,进军工业物流领域。基于对自身的技术的自信,B的创始团队觉得自己能完成对工业场景应用的攻克。但当B开始真正落地AMR时发现,每个场景都困难重重。碰壁后的创始团队认为自己技术没有问题,而是项目不匹配,继续找场景验证。在这个技术壁垒容易突破的行业,B的创始团队在找场景验证他们基因里的技术没有错,A则用融资的钱砸出了一个面子工程,继续融资招募人才扩大市场。很快,B所谓的技术领先不复存在。为了生存下去,有着AMR基因的B也开始给自己的机器人贴上了各种标签。
 
其实按目前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A无疑是头部企业之一,不管是融资层面和产品实力。虽然最开始是打着V-SLAM的旗号做噱头,但是在大量资金涌入后,A在AMR软硬件层面也下了相当大的苦功,视觉应用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发挥。且不说导航层面的视觉应用究竟占了大多比例,据笔者所知他们的AMR配合DMS是行业里屈指可数能做到很流畅的。如果说导航算法是基石,那机器人车队的调度能力直接决定了机器在客户实际应用场景中整个任务流程的效率。“看着很惭愧,他们的机器人车队运行得行云流水”,一位B公司创始人见过A的机器人车队后这么和笔者形容。
 
这两种玩法没有对错,贴标签玩概念的机器人企业已经退场的不在少数,有着“AMR基因”的企业也有不少在行业内声名大噪。不同的玩法下没有做出来的企业恐怕不仅仅是侧重点选错了这么简单,即便你的概念再花哨,即便你的AMR技术基因再深刻。
 
物流机器人
 
在四五年前还算高技术壁垒的机器人导航算法到现在其实已经不再是高门槛了,毕竟是基于开源ROS做出来的,资本进来后这些没有太深护城河的技术只要钱花的够,人请的多,再加上行业内人才流通,总能弄出来,移动机器人近一两年的普及就印证了这点。
 
产品有没有灵魂,够不够成熟,想必和创始团队有没有AMR基因没有直接的联系。有AMR基因不好好打磨产品的团队也谈不上有灵魂。在打造样板项目的阶段里做好每一个环节,在实践中做好迭代才是产品有没有灵魂的关键。
 
毕竟,在这行业里,有重技术的创始人团队,有重资本的创始人团队,有做小负载拣选的团队,有做大载重搬运的团队,不同的发展路线都有厂商做了出来,还都做得不错。如此看来,在AMR这条赛道上能不能乘势而上占得先机绝不仅仅是有没有AMR基因这么简单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