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协议实现跨平台互联,让智能家居更智能

描述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诚)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应用的一个细分领域,是通过网络为传统行业的赋能。智能家居这一概念在前几年就开始火了起来,通过智能设备互联的方式,让生活更便捷。

图源:Nordic
目前在家居设备中,大到冰箱、电视、空调,小到门铃、灯泡、音响都已实现了智能化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优化,智能家居市场呈现着一幅门庭若市的局面。但碍于不同的厂商都在打造自有的智能家居生态,出现了不能跨平台互联的问题,使得智能家居“碎片化”严重,没有统一的互联体系让智能家居略显鸡肋,也导致了智能家居与最初万物互联的发展愿景背道而驰。为解决这一问题,Google、 Apple、 Amazon等科技互联网巨头联合推出了一项新的物联网连接协议Matter。
 

图源:Nordic  Matter
 
推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家居设备跨平台互联的壁垒,提高智能设备互联的简单性、互操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跨平台设备的无缝协同工作。Matter是一个统一的智能家居连接协议,主要运行在Thread和WiFi的网络层上,在智能家居应用中扮演着连接网关的角色,可通过蓝牙完成调试。支持Matter的设备可在一个控制平台软件中进行不同应用的互通操作,实现跨平台的控制。

目前有哪些平台产品支持Matter

 

目前Matter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正式标准将于明年发布,这也导致了初期阶段支持Matter的设备较少。目前支持Matter的主要有Amazon Alexa、Samsung SmartThings、Google Home、Apple HomeKit四大智能家居平台。  

Amazon于11月3日,在官网发文承诺将会在智能家居设备中通过Thread和WiFi添加对Matter的支持,以此加强灵活性、隐私性、协作性和互操作性的智能家居理念。据Amazon Lab126首席软件开发工程师Chris DeCenzo表示,目前Echo扬声器系列的部分产品将升级为支持Matter over WiFi,届时通过Echo设备将能够实现对家庭网络上的所有Matter设备进行控制。  

Samsung也表示将会把现有的SmartThings进行升级,用于支持Matter,实现Matter对三星智能家居生态的控制,但并未明确表示是通过Thread还是WiFi作为主干网络。  

作为Matter背后主要支持者之一的Google,也承诺了将会对所有的Nest显示器和扬声器进行更新,使其能够控制Matter设备,同时还会对Android应用程序进行升级,通过Google Assistant和Google Home软件皆可在手机中轻松实现对Matter设备的实时控制。  

目前苹果的HomePod Mini和Apple TV 4K(第二代)均是基于Thread作为无线通信网络的,Thread恰好可作为边缘路由器使用,以获得Matter支持,实现多设备的无缝协作。

上游芯片厂商提供了哪些软、硬件支持?

 

不同平台的智能家居设备实现互联互通已成为智能家居发展的一大愿景,在Parks Associates对新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用户调查中发现,约有7成以上的家庭希望新设备能与已有的旧设备搭配使用。这一终端市场的需求也引起了上游芯片企业的高度关注。

近日,英飞凌就智能家居的新老旧设备和跨平台互联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软硬支持。英飞凌主要是对已采用AIROC Wi-Fi、AIROC Bluetooth和PSoC 6系列MCU的硬件产品提供免费的固件升级服务,通过ModusToolbox IDE工具为已有的设备添加Matter功能支持,增加设备的互操性,进而强化了英飞凌在Matter领域的领先优势。

 PSoC 6系列 MCU产品是英飞凌专门为物联网应用而打造的,可直接与AIROC系列的WiFi、蓝牙芯片实现完美的融合。PSoC 6系列 MCU内置了双核的Arm® Cortex®-M4和Cortex-M0+架构,很好的解决了性能平衡的问题。同时为增加应用场景的多样性,该MCU采用了超低功耗的电源架构设计,以延长电池供电设备的续航能力。  

在应用拓展方面,英飞凌为PSoC 6系列 MCU设计了多个模拟和数字外设接口,开发工程师可通过自定义模拟前端和数字接口为产品配置传感器、显示屏等器件,增加终端应用的多功能性。同时PSoC 6系列 MCU还采用了新一代的电容感应技术,这一技术的加入以保证在触控感应和手势操作的应用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低功耗、高性能、拓展性强的PSoC 6系列MCU已成为了物联网应用的首选,加上ModusToolbox IDE软件的加持,在无需更换硬件的情况下,即可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对英飞凌开拓新兴的智能家居Matter应用市场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相关推荐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