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工智能(AI),大家都知道它的“ABC”三要素——即算法(Algorithm)、数据(Big data)和算力(Computing)——谁要是能够集齐这三张技术“拼图”,似乎就可以在AI时代无往而不利了。但是,在诸多设计创想落地之时,人们逐渐发现,还有一个掣肘AI应用的第四要素不容忽视,那就是能耗。
按照主流的体系布局,AI系统的计算和处理资源会根据需要部署在云端和边缘端。以云端的数据中心为例,作为AI体系的“大脑”,承担了海量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基于大数据的模型训练以及需要较高算力支持的复杂推理,与之相对应,数据中心的能耗也相当可观。
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数据中心能耗将占到全球能耗的33%,位居能耗占比的首席。而在中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在2017年就已达到1200-1300千瓦时——这个数字超过了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电厂发电量之和。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会攀升至3842.2亿千瓦时。
如果对数据中心能耗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会发现直接用于数据处理的IT设备能耗会占到总能耗的50%以上。因此,如何将这部分能耗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起来,也就成了应对AI系统能耗挑战的第一要务。
AI系统的电源管理挑战
削减AI系统能耗的思路无外乎有两个:一个是降低AI系统核心处理器的能耗,另一个则是从优化电源管理系统入手,提高AI核心处理器电源管理的效率。
对于前者来讲,无论是GPU、CPU、FPGA,还是异构计算架构,对低功耗的追求从来没有止步,但是由于AI对计算资源的消耗实在是惊人,加之摩尔定律已经越来越接近“天花板”,因此伴随着总体计算密度和强度的增加,在这方面可腾挪的空间越发局促。
因此,从电源管理入手,找到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所谓“更优”,具体来讲,就是要应对以下几个AI系统中常见的电源管理挑战:
第一,为了支持高性能、高密度的计算,AI机器学习应用要使用更多的CPU、GPU和定制ASIC等处理器,相应的所需功率和电流水平也越来越高。
第二,所有计算性能的提升,都是要在相同的机架空间内实现的,功率密度也就相应地增加了,因此AI电源管理必须具有更高的效率,以及更佳的热性能。
第三,AI系统的功率更高、电流也更高,而处理器所需的电压却越来越低。在这样的趋势下,保持处理器供电电压稳定性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这就对电源电压调节器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将上述的设计挑战,转化为对一个理想的AI数据中心电源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就不难得出以下几个关键词:
高效率
通过一系列先进的电源管理功能,来实现更高的效率,这是首要的目标,因为面对巨大的能耗,效率每提高1%,总体节能成效都是显著的。
小体积
无论是通过提高电源管理芯片自身的集成度简化外围电路,还是通过效率的提升简化散热系统,都有助于电源系统空间的优化。
高可靠性
为了提升性能,新一代的AI处理器都会采用更小的特征尺寸、更低的工作电压,因此对于外部电路电流、电压、温度等扰动也更为敏感,这就使其需要更为完善的保护功能,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灵活性
考虑到AI计算架构的多样化以及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用一套可裁剪、方便用户定制的电源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输出电流、不同规格尺寸的设计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要素。
Maxim Integrated(以下简称Maxim)新近推出的AI系统多相供电电源芯片组,就是按照这样的设计要求打造的。该芯片组包括两颗芯片:用于AI处理器核供电的双输出稳压电源MAX16602和智能电源级IC MAX20790,整体方案支持60A至800A或更大功率的系统设计,同时能够提供高于95%的工作效率(在1.8V输出电压、200A负载条件下),此外在输出电容减小40%的同时仍然可以提供极佳的瞬态性能。
可以说,这是一款同时具有高效率和小尺寸特性,且各方面表现十分优秀的AI系统电源管理解决方案,适用于AI边缘计算以及数据中心云计算等系统的供电设计。
图1:Maxim推出的多相AI电源芯片组
AI电源芯片组解析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观察一下这款解决方案的技术细节。
图2展示了由MAX16602和MAX20790构成的完整的AI电源管理系统。其中,MAX16602是一款采用耦合电感技术和智能功率级的控制器IC;MAX20790则是一款高密度、灵活和可扩展的智能功率级IC,内置电流和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能力出色,所需的外围元器件数量也很少。
图2:MAX16602和MAX20790电源芯片组应用电路
MAX16602双输出稳压器
我们先来看看MAX16602,它具有四个突出的优势特性。
一是高功率密度和效率。MAX16602在1.8V输出电压下,可以实现95.6%的峰值效率。该器件还集成了1.8V偏置电源,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外部电感,采用QFM封装(7mm × 7mm),确保了整个方案的小尺寸。
二是采用了一系列高级电源管理功能。其中包括自主切相,正交电流再均衡(以实现瞬态相电流平衡),并且具有低静态电流,可提高轻载和待机效率。
三是通过PMBus进行遥测,实现了输入电源监测。具有数字可编程配置,输入电压、电流和功率监控,以及功率级温度监控和报告功能。
四是具有比较完善的保护特性。这些保护功能包括输入和偏置电源欠压保护、过流保护,以及关键故障指示引脚等。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AX16602还为设计开发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该控制器可支持两个独立的电源轨:一个电源轨为8个PWM输出,通过PWM并联,可控制多达16个相位;另一个电源轨为单相输出,可支持1个PWM。也就是说在设计开发时,该IC可支持从2相至16相的扩展性,以满足从60A至800A(或更高)的不同输出电流的要求。
图3:MAX16602的系统框图
MAX20790智能功率级IC
Maxim这款AI电源芯片组中的另一颗关键的器件是MAX20790,这是一款功能丰富的智能功率级IC,与Maxim的控制器(如MAX16602)配合使用,可实现高密度多相同步降压转换器功能。
MAX20790的性能优势包括:
紧凑的外形:高集成的单芯片封装,占板面积仅有24mm2,还支持用于热平衡的相电流导引(Current Steering)功能。
峰值效率高达95.6%:得益于单片集成和先进的封装技术,MAX20790支持较高的开关频率(300kHz至1.3MHz),与传统方案相比损耗显著降低。同时,切相和不连续传导模式(DCM)也可在大范围负载电流下实现效率的优化。
状态监测和故障报告:MAX20790通过控制器IC的PMBus提供准确温度和每相电流的监测数据以及故障报告,并可以由Fault_ID指示故障类型。
高级自我保护功能:包括加强的UVLO保护、VX短路和超温停机、快速过电流保护等。
图4:MAX20790的系统框图
(图源:Maxim)
完整的AI电源方案
不难看出,MAX16602和MAX20790都是经过了专门优化的电源管理器件,两者协同工作,更是能够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性能优势,进而构成一款满足设计要求的完整AI电源系统解决方案。
首先,得益于Maixm的耦合电感专利技术,MAX16602能够将开关频率降低50%,从而降低功率损耗,实现更高的效率。同时MAX20790单芯片集成方案消除了FET和驱动器之间的寄生电阻和寄生电感,也对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
其次,MAX20790采用单片集成和先进的90nm封装技术,自身的小型化优势就很明显;而且与竞争方案相比,芯片组输出电容的尺寸减小了40%,进一步有效降低了总体方案尺寸;此外,与采用分立式电感的竞争方案相比,Maxim的薄型耦合电感设计允许每相支持较高的饱和电流,有助于减少电源的工作相数,优化系统体积并降低总体成本。多因素综合影响,使得采用MAX16602和MAX20790芯片组实现的8相PWM方案的电路板布局宽度仅有50mm,而每相的峰值额定电流可高达88A。
再有,MAX16602可提供内部补偿和先进的控制算法,包括自主切相,以及可以对每一路PWM进行精细地调整、实现瞬态相电流平衡的正交电流再均衡技术;而MAX20790的相电流导引功能,也可以对热优先级与正交电流平衡进行补偿,以实现更佳的热性能。
总之,在上述各个特性的共同作用下,基于MAX16602和MAX20790的电源芯片组,可以打造出高密度、高效率、小尺寸、可裁剪的AI电源解决方案。
方案的快速评估
如果你希望快速上手,将MAX16602和MAX20790电源芯片组应用在AI系统中,解决AI应用中的电源管理“短板”,MAX16602CL8评估套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MAX16602CL8评估套件是一块完全装配并经过测试的电路板,板上包括一颗MAX16602和八颗MAX20790,以及评估该芯片组所需的其他元器件,可产生8路PWM控制信号或相信号。这些元器件构成了一个8相同步降压转换器,可以将这款AI多相供电电源芯片组的特性全面、直观地呈现在开发者的面前。
图5:MAX16602CL8评估套件
最后总结一下:伴随着AI应用的部署和落地,高性能、高算力AI系统的电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整个系统留给AI电源设计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因此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如何提高功率密度成为设计的关键。为适应AI系统的这一要求,打造全新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Maxim的MAX16602和MAX20790电源芯片组就是这一趋势推动下的成功之作,其能够为GPU、FPGA、ASIC和xPU等AI硬件加速器供电,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小方案尺寸,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不同设计规格的要求。
现在,来贸泽电子,你就可以便捷地获取到MAX16602CL8评估套件,马上体验这一创新的电源管理方案如何为你创新的AI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原文标题:应对AI系统电源管理挑战,来看看Maxim的“芯”思路!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贸泽电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