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像差简介

显示光电

95人已加入

描述

镜头由于受光学设计、加工工艺及装调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对一定大小的物体成理想象是不可能的,它实际所成的象与理想象总是有差异,这种成象的差异就称为镜头(或成象光学系统)的象差。
象差是由光学系统的物理条件(光学特性指标)所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光学系统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象差,而且从理论上来讲总也不可能将它们完全消除。肉眼和其他光能接收器也只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因此只要象差的数值小于一定的限度,我们就认为该系统的象差得到了矫正。
一级像差理论
为了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像差理论,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从精确的光线追迹公式(请参考有关的书籍)着手,把其中每一角度的正弦函数按照麦克劳林定理展开成幂级数的形式,即sinθ=θ-θ3/3!+ θ5/5!- ……。对于小角度,这个幂级数是一个迅速收敛的级数,每一项都比它的前一项小得多,这说明对近轴光线而言,因倾斜角很小,故在 一级近似的情况下,除了第一项之外,其余各项都可以忽略不记。

三级像差理论
如果在光线追迹公式中,把角的正弦函数全部用sinθ=θ-θ3/3!+ θ5/5!- ……,中的前两项代替,则所得的结果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方程式,都代表三级理论的结果,这样方程式就可以对主要像差作出相当准确的说明了。
在这个理论中任何光线所产生的像差,即是相对于高斯公式所得的路径的偏差,可以用五个和(S1到S5)式来表示,这五个和叫作塞德耳和。如果一个透镜的成像本领没有缺点,则这五个和全都应该为零。但是没有一个光学系统能够同时满足所有的这些条件。因此按照惯例,我们对每一个和分别考虑,如果其中某一个和为零,则与该和对应的像差就不存在。
例如,若轴上某一已知物点之塞德耳和S1=0,则相应像点之球差就不存在。如果S2=0,则没有彗差。如果S3=0,则没有像散。如果S4=0,则没有场曲。如果S5=0,则没有畸变。这些像差叫做五种单色像差,因为它们对任何特定的颜色和折射率都存在。还有一种像差只在多色光中才表现出来。

球差
由光轴上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的单一波长的光线成象后,由于透镜球面上各点的聚光能力不同,它不再会聚到象方的同一点,而是形成一个以光轴为中心的对称的弥散斑,这种象差称为球差,如图1-2-10所示。
球差的大小与物点位置和成象光束的孔径角大小有关。当物点位置确定后,孔径角越小所产生的球差也就越小。随着孔径角的增大,球差的增大与孔径角的高次方成正比。在照相镜头中,光圈数增加一档(光孔缩小一档),球差就缩小一半。因此在拍摄时,只要光线强度允许,就应该使用较小的光圈拍照,以便减小球差的影响。
1、单面球差
单面球差和光线所通过球面上之环带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2、薄透镜的球差
边缘光线和光轴相交于旁轴光线焦点之左方称为正球差,反之为负球差。当透镜的形状因子q=+0.4到q=+1.0的范围内,球差有最小值。如果改变透镜的形状,使光线在第一面的入射角大致等于第二面的出射角,则边缘光线会有最小的偏向。换言之,两次折射的等值分配可使球差达到最小值。对于入射到冕玻璃透镜上的平行光线,在q=+0.7附近时,球差最小。
若使用非球面,可使单透镜的球差完全消除,但这要求透镜之一面或者两面个环带具有不同的曲率,但非球面的加工比较难。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非球面加工技术已日趋成熟。
最小球差的形状因子和位置因子的关系式:q=-2(n^2-1)p/(n+2)
其中:位置因子p=2f/s-1=1-2f/s';形状因子q=(r1+r2)/(r1-r2)
3、五级球差
在三级理论中,球差与h^2成正比。但是当h值较大时,就必须重新修正,则SA=ah^2+bh^4。其中:a、b 为常数,ah^2表示三级效应,bh^4表示五级效应。
由上式可以算出最大球差值的的环带半径,h=0.707h(max)。因此在透镜设计中总是对通过0.707h(max)环带的光线进行追迹来研究球差的大小.

彗差
三级理论中第二个单色像差叫做彗差,一离轴物点的像类似彗星,故由此来。即使透镜对球差作了校正,可以使所有的光线在轴上一点很好的聚焦,但是除非彗差也得到校正,否则离轴物点仍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光轴外的某一物点向镜头发出一束平行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在象平面上会形成不对称的弥散光斑,这种弥散光斑的形状呈彗星形,即由中心到边缘拖着一个由细到粗的尾巴,其首端明亮、清晰,尾端宽大、暗淡、模糊。这种轴外光束引起的象差称为彗差,如图1-2-11所示。彗差的大小是以它所形成的弥散光斑的不对称程度来表示。彗差的大小既与孔径有关,也与视场有关。在拍摄时与球差一样,可采取适当收小光孔的办法来减少彗差
对成象的影响。
摄影界一般将球差和彗差所引起的模糊现象称为光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轴外点的光晕比轴上点要大。由于轴外象差的存在,我们对于轴外象点的要求不应该比轴上点高,至多一致,即两者具有相同的成象缺陷,此时我们称等晕成象。随着相对孔径的增大,球差和彗差的校正将更加困难,放在使用大孔径镜头时,应事先了解镜头的性能,注意到那档光圈渐晕最小,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缩小光孔,以提高成象质量。
如果光线通过透镜部分比通过中心的放大率更大,这种彗差为正,反之为负。由三级理论可以求出彗差圆的半径与透镜的形状因子及位置因子的关系。
对于单个球面,彗差一方面是由球差引起的,球差越大,彗差也会越大。另一方面,折射球面产生的彗差还与光阑的位置有关,即与主光线的入射角有关。如果光阑位于球心,相当与主光线与辅轴重合,则不论球差如何,都不会产生彗差。
一个既无球差又无彗差的系统叫做不晕系统。
大的彗差严重的影响了轴外点的成像质量。因此,任何具有一定大小孔径的光学系统都必须很好的校正彗差。
初级彗差与孔径的平方,视场的一次方成比例。这就是在视场很小时就会产生彗差的原因。
(上面是一个彗差图)可以直观的看到随着视场的增大彗差也增大          

像散
象散也是一种轴外象基,与彗差不同,它是描述无限细光束成象缺陷的一种象差,仅与视场有关。由于轴外光束的不对称性,使得轴外点的子午细光束的会聚点与弧矢细光束的会聚点各处于不同的位置,与这种现象相应的象差,称为象散。子午细光束的会聚点与孤矢细光束的会聚点之间距离在光轴上的投影大小,就是象散的数值。如图l-2-12所示。
如果S3不为零,则透镜是有像散的,他所形成的模糊像是像散的设某一物点Q发出的光线,垂直及水平面所有光线之焦线为T和S位置,此二焦线分别垂直于其切向及弧矢平面,在T和S之间的某处L位置,象近似圆盘,并且是这种情况下的最小模糊圆。
如果T和S是由远方广大物场中的物点所决定,则它们的轨迹将形成两个抛物面,对于任一光束,象散的大小或者象散差由主光线通过两抛物面间的距离来度量。在光轴上,两抛物面相互接触,象散差为零,在轴外,这个差值随象高的平方而增大。T面在S面之左称为正象散。
对于薄透镜而言,象散近似地和焦距成正比,但改变透镜的形状对象散却没有多大的改进。但是一个双胶合透镜增加一个光阑或者一个单透镜却可以改善象散。
当S3=0时,T和S重合于一个抛物面,这个面叫做珀兹伐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