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传导耳机优点是什么,骨传导耳机为什么适合运动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说起耳机,大部分人都是停留在入耳式和半入耳式的上面,其实还有骨传导这种耳机,相比需要「入耳」的蓝牙耳机,骨传导耳机有着一些独特的优势:开放式不入耳的佩戴形式,佩戴稳固,还可以听到外界环境音,因此更适合运动。

我们先来说说骨传导耳机的原理是什么

在正常情况下,声波通过空气传导、骨传导两条路径传入内耳,然后由内耳的内、外淋巴液产生振动,螺旋器完成感音过程,随后听神经产生神经冲动,呈递给听觉中枢,大脑皮层综合分析后,最终“听到”声音。

骨传导耳机

也许对于空气传导(路径为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我们或多或少还都有些感性认识,但是对骨传导,则有些不知所云了。也许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用双手捂住耳朵,自言自语,无论多么小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自己说什么,这就是骨传导作用的结果。

骨传导耳机在运动耳机中有哪些优势?

骨传导耳机之所以会和运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骨传导耳机能够克服传统运动耳机的诸多不足,或者说它具有一些传统耳机所不具备的优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骨传导耳机究竟有哪些优势。

骨传导耳机

1.敞耳聆听,更加安全

骨传导原理决定了,骨传导运动耳机不用通过耳道来传递声音,所以不用像传统耳机一样,捂住耳朵或堵住耳道来达到听声的目的,所以“敞耳聆听”也就成为了骨传导耳机最为人所称道的优势之一。

2.开放双耳,舒适健康

由于骨传导耳机“开放双耳”特点,所以也带来了健康方面的一些好处。因为骨传导耳机不需要 将耳塞放到人的耳朵里,可以保持耳道内部的清洁和卫生,同时,骨传导耳机表面光滑,容易清洗,而传统气导耳机内部容易沉积细菌,所以,骨传导耳机对耳朵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骨传导耳机

3.摆脱“听诊器”效应

在我们运动时,听歌可以有效地放松身心,达到更佳的运动效果,但普通的有线耳机在运动时会将摩擦碰撞的声音通过耳机线缆传到耳朵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诊器效应”,而骨传导耳机则避免了这个问题,能给人们一个更好的运动音乐环境。当然,如果想要彻底摆脱“听诊音”的干扰,真无线蓝牙耳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下面的的话,给有需要的朋友推荐几款不错的骨传导耳机。

1. 南卡runner pro3骨传导耳机

骨传导耳机

南卡骨传导耳机早在2012年就开始在骨传导声学技术领域探索,一直以来NANK南卡骨传导一直把“通过持续带来开放双耳、更健康的骨传导听音产品,不断守护人类听力健康。”为企业发展使命。并且还多次被听力专家以及丁香医生所推荐。

在骨传导耳机漏音方面,采用了南卡OT闭合降漏音3.0技术,自从南卡发布降漏音技术以来就收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是目前骨传导耳机中降漏音方案最好的的。

南卡Runner Pro3整体机身采用记忆钛金属材质,可以自我调整接触面积,随时处于一个可以保证耳机有一个很好的佩戴体验,兼顾更多的使用人群。在配置上南卡Runner Pro3可以说是全部拉满了,支持NFC快速配对和一拖二功能,可以实现多台设备快速连接和切换,蓝牙5.2芯片通过优化传输功耗续航时间高达10小时。

2.韶音 AS660 骨传导耳机

骨传导耳机

此款耳机采用钛合金后挂,轻盈柔韧,重量仅为29g,能经受1万次的弯折,加上其骨传导耳机特性,长时间佩戴也能保持舒适性。IP55级防护等级,防止使用时汗水、小雨等情况损害耳机。配置上采用高通蓝牙5.0芯片,在续航上能使用6小时,待机时间为10天,并且采用Type-C接口充电。

3.FMJ B1 骨传导耳机

骨传导耳机

采用骨传导原理,将声音震动信号经由骨头传至听觉神经,避免了耳部疲劳、

忽略环境声音的情况发生。采用蓝牙5.0无线连接,内置8GB本地存储空间,140mAh电池,续航时间5小时。电池容量相对来说较弱,持续的续航时间相比较其他的骨传导耳机也没什么优势。IP56的防水等级,在运动过程中流汗,或下雨天穿戴也不会有影响。

4. 山水 i1 骨传导耳机

骨传导耳机

在外观上采用后挂式设计,蓝牙5.0.钛合金记忆金属框架,对汗液及雨水能够轻松应对,内置的电源容量为200mAh,6个小时续航能力,耳机质量仅有30g,久带无负担。

5.南卡Runner CC 2 骨传导耳机

骨传导耳机

南卡Runner CC 2 机身轻盈,运动佩戴更舒适;续航升级,长达6小时持久续航;防漏升级,采用一体化机身工艺、平整无死角,防水性能直线上升;音质升级,大尺寸骨传导喇叭,带来的空间音效更为极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舒适度高,采用先进的5.0蓝牙芯片,输出不仅快,信号更加强,10米范围仍能稳定传输,使运动更加酣畅淋漓。

综上所述骨传导耳机是最适合运动的耳机类型,如果你也喜欢运动戴耳机的话不妨试试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